编者按:

年6月10日中午,齐柏林导演在台湾花莲执行纪录片《看见台湾II》的航拍任务时,不幸罹难。我在扼腕痛惜中,编发两篇文章,悼念这位魂归蓝天的纪录片人。缅怀这位“把岗位做成归宿和雕塑”(李成才导演语)的人,让我们从他的作品开始。

《看见台湾》——现象与解读

王亚维(台湾政治大学广电系助理教授)

赖郁臻(台湾政治大学传播所硕士生)

年年底,《看见台湾》推出后塑造了台湾纪录片历史的几个里程碑。首先是影片的制作预算高达万新台币,以纪录片预算额度而言,绝无仅有。在戏院上映后,更造成巨大轰动,几个月内票房突破新台币两亿元。而其内容   第二幕的指控力量是很强大的,它揭露海岸、山脉、平原、河流不断遭受人为破坏的丑陋,再深究几个严重案例,将丑陋的原因推向几代人的贪婪;旁白充满感性的忏悔式语言,道德性的质问观众为何视而不见,观众默然,因为自己,其实也就是「共犯」。这篇来自天际的启示录,以大美与大丑的反差,对所有的公民究责。

之后是救赎的段落。如同《抢救地球》在最后十几分钟不断叮嘱我们没有悲观的权力,如果醒悟,每个人都能拆毁高墙。它举了许多的例子包括穷国罗索托(Lothoto)愿意以最大的财政比例投资教育,富国卡达愿意开放资源最丰富的大学教育,孟加拉国国的穷人银行的成就,北极圈环境保护的跨国承诺,南韩从战地中重建森林,给予一种从悲观中立身而行的希望。《看见台湾》也采取同样的方法,列举友善土地的两个案例,一个是不断与后龙工业区抗争的农运人士,苗栗湾宝社区的洪箱老太太及其乡亲,她们坚持以有机方式栽种地瓜、西瓜,守护着土地;另一个是返乡务农的知识分子赖青松,他在宜兰提倡成立“谷东俱乐部”,企图建立有机生产稻米的新型产销模式,作为人类与环境共存的范例。

片尾最后设计是很精心的,因为观众在戏院中情绪一直受到画面、旁白与配乐的震慑与重压,导演安排一群布农族儿童在玉山山顶,以美丽的合声唱出拍手歌,挥舞国旗,推向有希望的未来,观者无不动容。

旁白的写作选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是另一个策略,因为鸟瞰虽然能提供壮美的视象与神祇的高度,但无法亲近,也缺乏感情联系,所以选择「我们」这个词语来叙事,企图把视觉和观众的距离给牵在一起。同时,词句的书写采取一种近乎日常口语的修辞,几乎是以感性作为基调来包裹教化,因此不易令人生厌。

故事之外,声音的元素极为重要配音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配乐,经舞蹈家林怀民推荐他邀得电影《赛德克·巴莱》一片的配乐者何国杰来写曲。之前专为商业电影编写配乐何国杰为新加坡籍,从来没有帮纪录片配乐过,他选择强烈的戏剧性与壮阔感,以西方古典交响乐的配器方式配乐。

原住民族音乐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元素,泰雅族牧师林庆台是重要的顾问,原住民的声音代表地域的所在,是认同的建立也是人类与山林环境共存的文化代表,放在环保议题的论述上,也是传播上说服力极强的选择。

六、《看见台湾》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

10月30日,《看见台湾》举行露天首映,民众以小额集资换取现场座位的方式,帮助齐柏林凑齐了万元院线首映的资金缺额。戏院上映后引起媒体争相报导,第一周周末票房即高达1万。经网际网络上口碑相传,更有许多政府、企业包场观看,高雄市政府更购买公开播映权,作为高雄市国中小教材。林务局招考巡山员的作文题目就是“从看见台湾纪录片谈土地保育”。

上映后热度持续长达四个月,口耳相传,这种民心的支持力量不能不说与台湾社会安全机制的流失有关。年下半年发生的一连串事件:7月份陆军义务役士官洪仲丘被虐致死,他毕业于国立大学,退伍在即,却因细故遭禁闭凌虐,导致暴毙而引起舆情喧然。台湾男性服一年兵役为义务,此案涉及军中人权,社会大众高度关切,但是军方尝试遮掩实情加上政府反应不当,引发公民自发动两次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舆情不满政府的情绪牵延数月。同年10月则有多家食品业者被查获以造假方式生产食用油,也有知名品牌的食用米查获掺假混充,牵连多家台湾食品大厂,产品深入百姓日常生活,属于重大民生危机,但厂商先是不实标示,事发后扯谎掩盖,社会互信匮乏,民心更加焦虑不安。《看见台湾》的推出,适时给予人心依存的凭借。发行商也指出,台湾十年政治与经济上的苦闷,藉由本片得到抒发,才创造出空前的票房。

《看见台湾》在台湾盛映后,陆续在香港与新加坡院线上映,年12月20日起在东京、新宿及大阪等地上映。日本版的《看见台湾》片名改为《来自天空的邀请》(天空からの招待状),并特别邀请知名男演员西岛秀俊担任旁白,厅数不多,但台湾纪录片在日本院线做商业上映的纪录也属罕见。

同年年底本片受到中港台三地评审的肯定,荣获第五十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尽管票房表现亮眼,在台湾的网络上与舆论上都有极大比例观众的赞誉,但是这种简化的环境论述也遭到几位评论者严厉批判它的滥情肤浅,尤其影片结论乐观,不深究官商勾结的恶行恶状,反而支持了腐败的现状。独立评论者林木材就批判:“到底是谁默许纵容?谁的政策失当?那些对国土规划、对环境保护、对不法情事最该负责的规划者、管理者、决策者、权力者,在这样的‘选择’下,在所有问题都被简化成每个人的问题与无解的情境下,真正造成问题的原凶们,在片中也就安全隐身了。”学者郭力昕也指出:“这样的纪录片,无论无心或有意,效果上大力维护了环境政治现状的稳定结构与不被挑战。政客与资本家们欢迎这样不痛不痒的纪录片,因此地方政府与资本家争相赞助、投资,列队集体观赏。”

虽然齐柏林自称并不把本片看做纪录片,以纪录片的伦理来相求似乎过苛,但就本片所自设的高度(鸟瞰)、道德式的口吻、配乐过度支配与情绪控制,加上片尾的特殊设计,把原住民族的歌声、原始住民身分刻意与国族认同结合,又选择避谈的环境沉沦背后的结构性沉痾,同时以真实为主的画面取信观众,因此在信息上真实性的传递反而应该谨慎。也即主张环境的正义无可挑战,但以震撼的画面与音乐包装讯息的方式,单向而强势的说服姿态,不能不说近乎一部宣传片。

这种批评在《抢救地球》一片上映后也有同样状况。该片由葛伦·克萝丝担纲旁白,她以知识分子与理性的声音来警示开发造成环境恶化,也提示解决之道。纽约时报就批评葛伦高高在上的语调,还有那种女学究式的旁白,让影片冗长难耐。法国影评人尚·米盖尔·福洛顿也认为杨·亚祖-贝彤的论述有迎合赞助者品牌形象的嫌疑,“片子观众很多,但是回响不大。”

七、结语

《看见台湾》的旋风式现象值得从多个视角来检视。制作的本心出自于一个空拍摄影家的良知与理想,他的诚意也卷动了企业家资金的挹注与电影界菁英的合作,最后获得广大观众的支持与回响,产生空前的环境意识,并使公权力在全民监督下发挥改变的力量,不但是华语纪录片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就年全球纪录片的产制上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亮点。

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纪录片因为投资大、耗时长、专业性高并且具备批判性,在华人纪录片界都属于比例较少的纪录片类型,台湾一直以来主要由公共电视台内制,由《我们的岛》节目小组进行持续的制作并每周播出,属于报导型电视记录片,虽然持续关怀着,但因整体比例少,在公民社会累积的影响力有限。《看见台湾》以民间独立制片制作环境纪录片,拔高预算规模,就制片视野而言,具有提振的功效,但它的高投资回报与社会影响力是否继续造就各类企业资金投资纪录片的正当性,改善此地纪录片的投资环境,值得继续观察。

然而,无可讳言,它受到法国同类型空拍纪录片《抢救地球》的影响极深,两位导演的出身与影片制作思维也颇为类似,他们从照片出发,沉醉于空拍壮美影像的巨大魅力,但似乎相对忽视叙事本身与符号选择具有颠覆影像的力量。此外,此类纪录片原本资金需求越大,也代表市场营收或期待的影响力也相对增加,因此出资方(赞助方)有赖大型企业的集合,对于的意识形态影响也会累积,也因为营销的需求趋向集合知名艺术家参与,除非导演剧有优异的天份与主导能力,否则集合创作者也会是另一次权力重组与意义再造的过程。当然,因为高额投资与回收的压力,政治正确是隐藏其后的最高原则,而这些的总合,才创造了本片最终的意义。

选自“电影眼文库”之《经典全案》,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年出版。

编辑:张淑玲

《看见台湾》完整影片

《看见台湾II》宣传片

《世界纪录片作品辞典》与《看见台湾》词条

用电影眼看万千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dx/6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