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我们就在长白山上打红旗
1 在白山松水间的黑土地上,谈说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风云,烽火硝烟里,四野虎将如云,纵横驰骋冰原雪野,英雄风采猎猎。将军林里,英雄丛中,说不完的惊异,道不尽的传奇。陈云虽未驰击战阵,鏖兵血火,麾师城头,许多人却都津津乐道他的故事…… 这也确有缘由,并非向壁虚构。 因为,这都是生死艰危之际的故事,是存亡转折之间的惊天勇举,是重要历史关头的智慧一搏…… 年9月17日,陈云乘苏军飞机从延安飞往沈阳。此前,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组建了以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的东北局。 这一日,天气晴好,蓝天澄碧。机上有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苏军代表贝鲁罗索夫及报务员、译电员等十人。飞临山海关机场时,飞机降落加油。不料,飞行员操作失误,飞机在跑道中段着陆,猛一下冲出跑道,倒栽葱式扎进稻田地里,机头深深插入土中,机尾高高翘起。乘员和货物都被巨大的惯性狠狠地甩向前舱。彭真头被撞破了,叶季壮被翻滚的油桶重重地压在下面,伍修权和报务员等也都受了伤。只有陈云幸运,竟然毫发无损…… 年秋,在南满形势极端危险困苦的情况下,许多人都道南满存亡难料,正在北满领导土改的陈云毅然主动请求去南满工作。于是,陈云与萧劲光同行,10月27日从哈尔滨出发。行程路线是经由牡丹江、图们,然后转道朝鲜去长白山下的临江。火车行至宁安境内斗沟子车站时,已是入夜时分,列车加水加煤临时休息。这时,一列货车在前方爬坡,因为缺少燃料,动力严重不足,突然失控从坡上疾速滑下,瞬间将要与陈云乘坐的列车相撞。车毁人亡之际,一位扳道工奋不顾身,冲上前扳开道岔。随着一声轰然巨响,货车脱轨翻倒路边,一长段铁轨也随之倾覆损坏。陈云乘坐的列车则安然无恙…… 生死关头,从容走过;危难之际,毅然不惊,都只为胜利的目标奋然前行,遂而才有惊天的大勇:临险而不惊,临变有大定。因此,令人快意淋漓的是,陈云来到临江以后,形势陡然一变,南满与北满我军紧密配合,恰似两只拳头,南一拳北一拳,批亢捣虚,一路霹雳风雷,呼啸东北大地。北满我军三下江南,摘了敌人的肝;南满我军四保临江,扯了敌人的肺。南北满两线互相牵制,东北的共产党军队迅速取得战场主动权,打四平、围长春,南下北宁线,在全国各战场率先转入战略反攻…… 回望历史,岁月在那时生满了荆棘,冻土荒原间,更充满了坎坷,是踏碎荆棘、越过坎坷,才在东北的雪野上走出一片春光,鲜花漫野开放…… 2 陈云等人是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走进东北,也是在一片艰危中走进东北的。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即迅速决定,抢占先机,在国民党军队之前夺取东北。而早在年5月,毛泽东便运筹帷幄,高瞻远瞩地在党的七大上提出:“要准备二十到三十个旅,十五万到二十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东北。”又说:“东北四省极重要,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有了东北四省,我们即有了胜利的基础。”此时,国民党也在调兵遣将,准备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接收大员们相继乘车乘船乘机来到东北,在各大城市组织筹备国军到来后的接收。 国共两党都看准了大东北锁钥枢纽、管控山河的重要战略位置,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极端错综复杂,苏军占领东北全境后,继而在东北实施特别管制,从东北开往苏联的火车日夜不停,“苏军使用一切力量,将大量工业设备拆卸装车,运送回国。鞍山钢铁厂的炼钢设备、轧钢机,小丰满水电站的发电机,抚顺、阜新的矿山机械,沈阳兵工厂的机床,甚至连长春工科大学二十五个实验室的教学器材,都变成了苏军的‘战利品’”。日后统计,苏军拆运了价值二十亿美元的工业设备回国。时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为此鼓动国民政府要保卫东北,“不惜为东北死几万人,损失国民财富十分之九,不惜为东北赌国家之兴废,赌民族之存亡。” 是复杂,也是混乱。最先进入东北的几支八路军部队进行接收时,几乎都遭到苏军的冷遇和抵制。陈云等人在山海关机场走下损毁的飞机后,不得不乘坐火车前往沈阳。不久,陈云受命担任中共东北局北满分局书记,于是又疾速赶往哈尔滨。 此时,已是年11月,与风雪严寒一起到来的是愈加严酷的斗争环境。 11月16日,陈云来到哈尔滨。刚刚在大和旅馆安顿下来,第二天,苏军即令中共北满分局党、军机关必须在23日之前退出哈尔滨,以便由国民党军来接收。哈尔滨市只有李兆麟可以中苏友协会长的身份进行活动。22日,陈云率分局机关向哈尔滨东的宾县转移。这时,陈云的身边,只有一千五百人的部队,六十个干部,力量极其单薄,随时可能遭到土匪的袭击和围攻。而选择去宾县,实也是被迫之举,因为在牡丹江、佳木斯、齐齐哈尔这些地方,很多县城已被土匪占领,在逊河县,国民党特务组织叛乱,杀害了曾是延安抗大干部的县长顾延岭和十七名战士;在通北县,被收编的一支武装复又叛变,杀害了县政府秘书长赵光;在佳木斯,土匪大白天冲进市政府,杀害了市长孙雨林,又在市郊伏击民主联军的军用列车;大股土匪袭击牡丹江市,甚至冲到了牡丹江军区司令部大门口;齐齐哈尔市在民主联军撤出后,国民党组织伪警察和地主武装,成立了有一千八百人的“光复军”,有大炮,又有装甲车…… 陈云率队向宾县进发途中,先头部队走出不远,就在金家窝棚和地主武装打了一仗。接着又得到报告,四和尚庙地方的土匪突然打进县城,城内看守仓库的民主联军两个连顽强反击,土匪才悻悻退去。随即,土匪又在县城内里应外合,发动暴乱,因为一直高度警惕,暴乱被及时扑灭。 匪势猖獗,形势严酷,每到夜晚,干部和战士都是和衣而卧,抱枪而眠,枕戈待旦,不敢有一丝松懈。 流血和牺牲几乎每时都在发生。12月13日,陈云回到哈尔滨,召集会议,部署北满工作,会议结束,卢冬生带警卫员去车站为陈云一行人提取行囊。这位卢冬生,曾为红二方面军主要将领之一,长征后,党中央派他去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苏军出兵东北,他和抗联组成的国际八十八旅一起回国。就在这次会上,他被任命为松江军区司令员。取过行囊归来路上,卢冬生看见几个苏军士兵趁着夜色抢劫,上前大声喝斥:“住手!”并亮出携带的苏联军官证件。几个苏军士兵害怕遭到处罚,随着向前走时,突然向卢冬生开枪……李兆麟的遇害,更令国人震悚。时人记忆,在风雪兴安的抗敌斗争中,担任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为操持军务,才二十八岁便已满头飞雪,白发斑斑。尽管环境异常艰苦,却豪情不减,创作的“露营之歌”以钢铁之声震撼山河。北满分局撤出哈尔滨后,李兆麟一直都在紧张工作。国民党特务机关多次阴谋暗害,都未得逞。后来竟派出女特务孙格龄伪装进步人士,骗取李兆麟信任,以报告工作情况为由,将李兆麟约至中苏友协附近,由暗藏的特务出手将其杀害。时为年3月9日。 在极端凶险的斗争条件下,陈云最先认识到,必须发动群众,剿除土匪与地主武装,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到哈尔滨不久,陈云即在给东北局的一份电报中提出:应“将其他武装力量和干部,有计划地、主动地和迅速地分散到北满、东满、西满,包括广大农村、中小城市及铁路支线的战略地区,以扫荡反动武装和土匪,肃清汉奸力量,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部队,改造政权,以建立三大城市外围及长春铁路干线两旁的广大的巩固的根据地。我们必须经过战争及根据地之建立……取得全面的优势。”后来的历史证明,陈云的分析与预见是非常准确的。在牡丹江、在佳木斯……林海雪原的大剿匪随即分路展开。而时局的转机仿佛也与春天一同到来,年4月28日凌晨,苏军撤离的最后一列军车开出后,陈云立即率北满分局重回哈尔滨。接管之后,迅速发动群众,巩固政权,粉碎了国民党地下军姜鹏飞的武装暴动…… 但是,形势依然严峻。四平保卫战失利,虽然毙敌万余,东北民主联军也伤亡甚大,黄克诚的三师七旅是井冈山时期带出的老部队,撤出四平后,仅余三千多人;万毅的三师原有一万三千余人,战后只剩四千五百人……跟随林彪十余年,参加过长征,走过雪山草地,多年任林彪总部作战科长的王继芳,这时也投降了敌人。有“战神”之誉的林彪甚至做了到辽南山区打游击的准备…… 3 年10月27日,陈云从哈尔滨去南满的临江,这是陈云到东北后的又一次远征跋涉。一年前,从沈阳去哈尔滨是在入冬时节,这一次也是寒冬将临时,而两次都是身肩重任。四平保卫战后,东北战场有了暂短的平静。 这年的6月16日,中央电示东北局:“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织东北局常委……” 7月初,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委托陈云起草了《关于东北形势及任务决议》,史称《七七决议》。“决议”确定了东北民主联军今后的作战方向以及根据地建设方针,为今后工作制定了明确的行动纲领。“决议”号召,要坚决行动起来。“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要统统到农村中去,造成共产党员面向农村,深入农村的热潮。” 随后,有一万多名干部走进北满农村。这是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大规模的土改随即深入展开,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民子弟踊跃报名参军,黑土地上,迅速掀起参军热潮;剿匪斗争捷报频传,以李华堂、谢文东、孙荣久、张雨新为“四大旗杆”的顽匪相继覆灭;清理干部思想,清除贪污腐败分子,整顿队伍,整顿思想,整顿作风,部队的战斗力明显提高。 罗荣桓、韩先楚等后来都对《七七决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是东北解放战争从曲折反复走向胜利的转折点,韩先楚上将在《东北战场与辽沈战役》一文中说:“东北局7月7日通过了委托陈云起草的《东北形势和任务》的决议,这一决议经中央修改后批准,成为我党领导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夺取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可是,严峻的形势依旧。四平战役后,南满与北满被分割成两块各自孤立的区域,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有程世才的三纵和吴克华的四纵,此外又有三个独立师和一个支队。但加在一起尚不足六万人。国民党东北保安长官司令部遵照蒋介石的指示,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企图首先扼杀南满。10月里,国民党调动八个主力师十余万人,分三路向南满发动大规模进攻。 南满能否坚持?如果南满丢失,北满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局势可能更加严峻。在东北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中,这是又一次重大抉择。 林彪预料到南满如果丢掉可能出现的危机,于是专门召开东北局紧急会议,在充分分析形势和对策之后,陈云主动提出去南满工作的请求。同时,在大连负责军工生产来东北局汇报工作的萧劲光也要求同去南满。东北局批准了陈云、萧劲光的请求,任命陈云为南满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治委员,萧劲光任辽东军区司令员。 陈云、萧劲光向南满进发途中,南满的形势也在进一步恶化。虽然11月1日在宽甸附近的新开岭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师,但对全局并未产生扭转作用。国民党军占领安东(丹东)之后,又占凤城、桓仁,随后又占通化、辑安(集安),逐步向长白山区压缩,意在一步步将民主联军驱向北满。此时,南满根据地仅剩临江、长白、蒙江(靖宇)、抚松四县和长白山的两道大沟。地狭人稀,四县合计不过二十余万人,且又极为贫穷。部队无暇休息,减员严重。中共地方政权多被破坏,部队没有物资接济,严重缺少棉衣棉鞋,很多战士甚至把乌拉草绑在身上御寒。一些部队没有住房,寒夜里在野外烤火取暖,吃的是冻硬的窝头和酸菜…… 随着这个冬天到来的,是又一次的生死考验。 4 因为在宁安险遇滑车事故,一大段铁轨遭到破坏,列车不能开行,陈云与萧劲光在11月27日才到达临江。 南满的形势,比当初预料的要严重很多。由于在敌人的进攻下一个月连续作战失利,根据地日渐缩小,部队情绪低落,一些人感到在南满已没有希望,再坚持下去,不是到鸭绿江喝凉水,就是去朝鲜当流亡者。有的领导甚至已做好带三纵、四纵撤过松花江去北满的准备。听说要在南满继续坚持,大家一时都转不过弯子,萧劲光接连开了几次会,都碰了“钉子”。 初次开会,萧劲光讲:“南满可以坚持,不过要经过几个来回,像武松打虎一样,经过几个来回的反复搏斗……”话音刚落,却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认为说的不着边际,如今元气大伤,哪里还有力气去打老虎?不被老虎咬伤了就算不错。结果,会议并未统一思想便告结束。 根据敌情进展,萧劲光预想在热水河子地方捕捉战机,用一个纵队打敌一个加强营,以胜仗鼓舞士气。可是研究作战方案时,一些干部竟不同意,认为粮食不足,弹药不足,部队兵员也不足,恐怕没有把握…… 单靠命令,肯定不能解决问题。萧劲光与陈云进一步深入分析形势,认为南满虽然困难很多,但必须坚持下去。敌人的战略是“先南后北”,如果放弃南满北撤,显然正中敌人算盘,敌愈加主动而我愈加被动,如果坚持下去就可打乱敌人部署,在牵制中打击敌人,从而扭转被动局面,掌握全局主动权,对东北战略全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随后的七道江军事会议上,萧劲光召集师以上干部专门研究南满的军事斗争。萧劲光提出:“以军事反清剿为主,以有力的游击兵团深入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敌人的清剿,恢复广大乡村,恢复政权……要有克服困难长期打算的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坚持南满。”讨论时,仍遭多数人反对,仅有少数人同意。多数人认为:临江地域狭窄,没有回旋余地,没有发展空间。而且兵员、弹药不足,力量悬殊,寡不敌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莫不如北渡松花江,保存力量,日后反攻…… 这时,已是12月11日。会议争来论去,两三天里,都无结果。而此刻却是军情紧急,敌人两个师已向梅河口、辑安以南运动,萧劲光虽为司令员,却也不能把决定强加于人,必须统一思想,胜利才有把握。关键时刻,只好请陈云来做最后决断。 13日傍晚,天气极寒。陈云冒着搅天风雪来到七道江。借着雪光,陈云同大家彻夜长谈。陈云实事求是地谈了南满局势的恶劣,也批评了过去一段时间分散出击、被动阻敌的错误,又讲了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故事,困难面前,需要坚持,“爬过山顶”,不利局面就会改变。这时,陈云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东北的敌人好比是一头牛,牛头和半个身子是向着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了一条尾巴而已,如果我们松开了这条牛尾巴,那就不得了,这条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如果我们捉住了牛尾巴,敌人就进退两难。因此,捉牛尾巴是关键。捉住了牛尾巴,就可以钳制敌人,使敌人首尾难以相顾。可是如果我们不坚持南满,向北满撤,部队过长白山时要损失几千人。撤到北满敌人还要追过来,还要打仗,从南满撤下来的部队又会损失几千人。如果我们从南满撤了,敌人可以全力对付北满,那时北满可能也保不住,无疑是丢失主动趋于被动……相反,如果我们留下来坚持南满,……守住南满,就不会失去掎角之势,就可以牵制大批敌人,使他们不能集中力量去打北满。两相比较,还是坚持南满比撤离南满损失小。而且敌人在南满的兵力也不够,我们坚持南满是完全可能的……” 一番话,有纵横捭阖之势,有排挞千军之力;说得掷地有声,说得实事求是,说得有理有据,说得高屋建瓴,说得信心倍增,说得方向大明。之前是一叶障目,现在拨开缭乱枝叶,远望天高地阔;此前是一山遮断前路,现在登高远眺,前途柳暗花明…… 随后,陈云又和大家一一算账,临江地方虽小,高山大壑却可以藏兵,进可以攻,退亦有回旋余地。敌人是疲于进攻,我们是相机出击,攻其不备,歼灭其有生力量,主动权完全在我之手。一番话,又一番话,说得到位,算得精准,人人心里有了底气,有了依托,有了方向。这时,辽东军区副司令员萧华立即表示,赞成坚持南满的决定。随后,大多数人也纷纷表示了支持赞成的意见。这时,陈云挥一挥手,郑重地说:“我们不走了,一个纵队也不走,都留在南满,当孙悟空大闹天宫。我们就在长白山上打红旗!” 12月16日,在给林彪并报告党中央的电报中,陈云、萧劲光这样写道:“已决定四纵队全部伸出通化、桓仁、浑江以西,安奉路两侧,大闹天宫,消灭弱敌,调动敌人,支援地方…… 这次会议,史称“七道江会议”。《中国革命战争纪实·解放战争·东北卷》评价:“七道江会议是决定南满命运的一次重要会议。陈云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克服了以往的混乱思想和军事上的错误,给我军在南满的斗争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四十多年以后,萧劲光回忆当年历史,依然动情地说:“这是关键时刻决定性的一板。这是陈云同志对坚持南满斗争的一大贡献。”因此,在东北解放战争史上,陈云的这一决策便被称之“扭转东北战局的拍板”,是“历史性的拍板”! 以后的发展,似乎已不必多说。在从年底至年4月初的四个月里,南满北满有力配合,发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总计歼敌七万余人,恢复城镇十一座。以“南拉北扯”战略粉碎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图谋,再经过“夏季攻势”的打击,国民党军已只能退缩龟守铁路沿线的大城市中,从而实现了由战略防御向战略反攻的伟大转折。 这时,东北战场已是胜利曙光在望。 5 曾经多次去临江。 积藏心间的一个愿望,是看一看“四保临江”的旧战场。 虽然一段风云已逝,但山河不老,风物犹存。这里,陈云的旧居还在,七道江会议的会址也还在。会址是很轩敞的五间青砖青瓦大房,原是伪满时期资本家邵式谷为开炭矿所而建。日寇投降后,邵式谷逃亡不知所踪。年,东北民主联军进入临江后,遂为辽东军区征用。房舍原为十五间,当时辟出五间专做召开重要会议之用。小城边高耸云霄的帽儿山下,有四保临江战役烈士陵园。森森松柏下,安葬着六百多位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遗骨。 小城临江,紧临鸭绿江畔,山青水碧,妩媚多姿,风光旖旎,隔岸即是朝鲜。如今,这里已是旅游名城。边境风情、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俗风物,共同构成了她独有的魅力。但这里也真是僻塞,山叠山,山套山,万山连绵;沟挨沟,沟接沟,百沟回环: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一直连绵不断地铺展开去。二十年前,才有比较开阔的现代公路翻山越岭通向外面。邻近的长白、抚松、靖宇几县,当年也都是人烟稀少之区。如依兵家之言,此当属犯忌之地;若依村俗之言,此乃是困龙之地。怎么可以坚持斗争,怎么能够与敌周旋?可是,凭一种踏碎万顷波涛,踏破万里关山的气度,龙奋雄威,虎振其志,这里却成了龙腾虎跃之地。返观东北解放战争史,一切都是从困局里出发,随后很长时间又在危局里奋斗,最后打破困局,跳出危局,走向胜利;是以英雄的无畏大勇踏碎了荆棘苦难,才走出了春光烂漫的崭新气象;是在历史制高点上以对战局的远见前瞻和智慧研判与把握,才控驭全局勒住“牛鼻子”,让一头狂躁的野牛变成“病牛”“死牛”,高屋建瓴之下,胜券稳操于我…… 而今,当年那些激荡山河的血火征战,那些洞穿风云的战略预见,那些艰苦跋涉中的生死奇遇,许多已演义为脍炙人口的传奇。只是,我们谈说这些传奇时,不要弄得玄秘玄怪,那将会使历史变形。 临江的陈云旧居里,还保留有一些当年的旧物:破棉帽、破棉衣、破旧的马灯……看着这些,就知道,一切成功,是以苦难奠基;一切胜利,是从艰辛走来。 来源:文存阅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jt/5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AkikoStehrenberger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