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看白癜风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按:今日继续推送王瑞甫先生关于潍坊大集的撰文之后半部。该文曾于年获潍坊市首届网络艺术节奖。虽篇幅较长,但值得静心一读。

(四)潍县鱼市是著名的旱码头

“买不着上潍县、卖不了上潍县”的说法以及潍县大集的强劲集散能力,鱼市街更能说明这一点。鱼市街,东起李家街(今潍坊市奎文区李家街),西到下河街(今潍坊市奎文区北下河街),长约0.15千米,宽约5米。从街道名称上看,鱼市街在明、清时期毫无疑义曾是潍县大集东关集的组成部分。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鱼市街的确是潍县大集鱼市的所在地。

鱼市街商户云集,日久滋生牙商行业

鱼市街略呈弯弓状,西端就是有名的绿瓦阁。绿瓦阁又叫三元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年),是明代成化年间(-年)所筑潍县东关圩的西北圩门。东关圩的发育成形大致遵循了先建房屋、再有街巷、然后筑起圩墙形成圩圈,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圩门的规律。照此推算,鱼市街便至少具有多年的历史。

(潍坊南下河街鱼市一角(资料图片)。)

民国时期,作为潍县大集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所在地,鱼市街被誉为潍县乃至山东中北部地区著名的“旱码头”,可谓名副其实。海产品如朝鲜的青鱼、威海、烟台以及龙口的刀鱼、海参、鱼翅、鱼籽、鱼穗子、鱼骨、鱼皮、海米、海蜇、海带,虎头崖的偏口鱼、加吉鱼、对虾、墨鱼,日照和连云港的白鳞鱼,昌邑的祭鱼,寿光的脂鱼、虾皮、虾酱,掖县(莱州)的鲳鱼;淡水产品如鲤鱼、链子鱼、寨花鱼、黑鱼、鲶鱼、鲫鱼、鲂鱼、河虾、河蟹、贝蛤等等都能见得到。鲜鱼、鲜虾大多来自路途较近的羊角沟、央子、下营等渔港,时称“北口货”。南边石臼所、红石崖等渔港的来货则称为“南口货”。各方鱼商云集,鱼市街曾有日成交量超过千克的记载,因而赢得了“臭鱼烂虾,潍县也下”的声誉。鱼市街“旱码头”的吞吐量和对各地客商的吸引力进一步折射出潍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潍县大集的集散能力。

明代,潍县北部沿海渔民,将捕获的各种水产品装入鱼篓,每篓大约千克左右,用猪血纸封口,星夜用小船、牲口、木轮车等运到这里销售。各地鱼商也纷纷前来选购。天长日久,便有了专门从事买卖说合、打价、过秤的中间商人,时称牙商,这个行业也称为牙行。

封建时代,经营牙行是一种特权。牙行不但可以促成买卖双方完成交易,而且可以代商人买卖货物、支付和存储款项、保管运送货物,甚至能够代表官府课税。不过他们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凭证,即俗称的“牙帖”。当时,个体经营者零星分散且不熟悉行情,牙行居间中介,有促进流通的积极作用。但牙行因此操纵价格、垄断行市,对商品流通又有消极作用。到了近现代,牙行改称“牙纪”、“行纪”,牙商改称“经纪人”。

历史上,潍县大集的鱼市、粮食市、牲畜市等专业色彩明显的行业市肆中都曾出现过牙行、牙商,到了民国时期都演变为经纪行当。

谭家争得“行头”,鱼市街俗称“鱼店街”

无论是各个时期出版的地图上,还是在正式设置的路标、门牌上,潍县鱼市所在的这条街道标注的正式名称都是鱼市街。但是当地人都称其为“鱼店街”,就连街西头的绿瓦阁也俗称为“鱼店阁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字面上看,“鱼市”为露天交易,“鱼店”则为店内经营,“鱼店”要比“鱼市”规格高一些。而实际情况是潍县鱼市街既有“鱼店”,街面上也是进行货物交割的“鱼市”。

(潍坊南下河街鱼市一角(资料图片)。)

鱼市是专业色彩明显的行业市肆。至少在清代,潍县鱼市交易就十分兴盛,经营牙行、做牙商便十分有利可图。鱼市经营牙行的牙商在当地俗称“行头人家”,简称“行头”。“行头”不是随便可以做的。想当“行头”,信条只有一句话:“拳头大的是哥哥”。潍县鱼市的“行头”便一直由东关一带人数众多的同宗大家族把持着。

当地曾有“韩、谭、李、杜、王,打煞人(潍县方言,把人打死的意思)不抵偿”的说法,便是对潍县东关一带的这五姓大家族人多势众、仗势欺人的夸张比喻。而这都是他们靠打架斗殴争夺“行头”得来的名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代咸丰年间发生的鱼市街上的谭氏一族与附近下河街上的李氏一族争夺鱼市“行头”的传说。

当时,谭、李两家为争当鱼市“行头”,经常打得不可开交。官府便不得不出面,声称能用手从滚烫油锅里捞出秤砣者即为当然的“行头”。结果老李家临阵退缩。老谭家一位名叫谭万清的人用炸熟一只胳膊的代价做到了。官府便发给老谭家四张“鱼帖”作为鱼市“行头”凭证。四张“鱼帖”在鱼市街上变成了志成老店、协同新店、义记鱼行、通和鱼店等四家鱼店、鱼行,完全控制了鱼市交易活动。鱼市街就俗称“鱼店街”了。

后来,鱼店、鱼行并逐渐演化为商业行业。持有官府“鱼帖”的老谭家不一定自己经营鱼店、鱼行,但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帖钱”分红,并在调解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一些作用。民国时期,潍县商会成立鱼店业公会,代替了这个作用。于是,他们获得“帖钱”分红的特权也最后消失了。七七事变后,鱼市街上又有新成鱼店、东海鱼行开业。那时,所有的鱼店、鱼行都已经在鱼店业公会的协调下从事经营活动了。

鱼市为早市,潍县沦陷期间呈衰落景象

潍县鱼市为早市。天亮前,各家鱼店、鱼行就把货物摆放好。鱼贩看货问价格,然后过秤成交。鱼市交易有淡旺季之分。不同季节上市的水产品也不相同。不同水产品的购销方法也不一样。鲜鱼、鲜虾既不便长途贩运,又容易腐烂变质,便连夜从海边送来,大都由小鱼贩马上卖给城里大户人家。咸鱼类则多由鱼商用马车运往各地农村销售。海参、海米、鱼翅等贵重货品由鱼店、鱼行直接进货经营。

每天清早,鱼市街都是人货两满。鱼店、鱼行掌灯点烛,开始营业。街面上喊价、报数声此起彼伏,响亮悠长,不绝于耳。到了上午八九点钟,鱼市街便安静下来。

潍县鱼市街上的鱼店、鱼行一般分为“柜上”和“经纪屋子”两部分。“柜上”即出资人和会计、记账、要账的人员。凡鱼店鱼行所需资金调剂、发货记账、发货后向卖方付款、向买鱼商贩要账等,都由“柜上”负责。“经纪屋子”则由经纪人和当槽帮工组成,负责招商进货、过磅销售、报账等。“柜上”和“经纪屋子”都有约定所得佣金的分配比例,向买卖双方索取佣金。卖方一般都是货物卖完即行结算,由柜上支付现款。而买方一般是本地鱼贩,可以赊销。因而开办鱼店、鱼行都要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正常经营。

潍县沦陷期间,鱼贩进出东关坞要经过严格检查。鱼店、鱼行普遍感到行情不佳,货源紧张。潍县鱼市便呈现出萧条、衰落的景象。

潍县鱼市(年后改称潍坊鱼市)的交易活动持续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逐步完成对潍坊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完全终止。此后,潍坊市的水产品批发、零售活动全部由水产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鱼市街成为一条普通的城市街道。年,鱼市街取“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之意改称东升街,年恢复原名称。鱼市街于年整体拆除,是城市潍坊最后整建制拆除的古旧街道。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潍坊市南下河街兴起的农贸市场,在国家改革开放后逐渐发展为省内著名的水产品市场。年,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该市场保留“南下河”品牌名称,整体搬迁到潍坊市奎文区健康东街文化路口东南角的新址。它虽然与历史上的潍县鱼市街没有前后继承关系,却是在继承潍县鱼市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五)潍县大集汇聚诸多能工巧匠

明、清以来,潍坊一直是一座传统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达到一定营销规模的几种手工业门类是其标志之一。“二百只红炉”(铁匠)、“三千砸铜匠”(铜首饰和铜件)、“九千绣花女”(刺绣)、“十万织布机”(家庭织布)是当地主要手工业门类曾经达到的规模。以潍县大集为主要载体的几种手工业门类,从业人群都是传统的技艺型工匠。

沙滩集上有三处铁匠市,铁具畅销各地

“二百只红炉”指的是七七事变以前潍县城市经济繁荣时期,当地传统手工业之一的打铁业的生产规模。

( 潍县铁匠摊。)

打铁即用手工方法将铁材料锻造成铁器。打铁时,一只处于燃烧状态的大火炉(俗称红炉),炉边架上一台手拉风箱。风箱一拉,风进火炉,炉膛内火苗直蹿。用于锻打铁器的铁材先在红炉里烧红,然后移到大铁墩上,锻打成铁器。当地打铁业从业人员俗称潍县铁匠。大集上铁匠铺或铁匠摊集中的地方就形成铁匠市。

潍县大集上共有三处铁匠市,都设在沙滩集的北沙滩,两处分别位于小石桥东西两端的附近地带,另外一处位于大石桥西端附近的白浪河沙滩。其中,小石桥东端的铁匠市形成一条街道,民国潍县地方史志中称之为河东铁匠市街。河东铁匠市街今已无迹可寻,原址位于今潍坊市亚星桥到小石桥之间的白浪河东岸附近。

根据相关文史资料的记载,民国时期潍县打铁业号称的“二百只红炉”,北沙滩的铁匠市里就分布着多只,从业人员多人,占到了红炉总数的60%左右。其它红炉则分散在近郊农村,其中南胡住、北胡住、梨园(现在都是潍坊市奎文区相关街道所辖居民社区)等近十处村落的红炉数量相对多一些。

潍县铁匠主要生产铁瓢、铁勺、铁锤、铁锨、铁钉、螺栓螺母、菜刀、炉条、烧火棍(俗称“火拄”)、锛、凿子、斧子、锯条、锉、镐、撬杠、泥板、甩子、瓦刀、锄头、牲口拴具(踏水、口流子、牛鼻圈等)、钎、钳子等生产生活用具。铁具的主要分类有农具、工具、家庭用具,工艺上分为片货、条货、斤货。不少货品都要按照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使用习惯进行制作。例如锄头的刃按照黑土、黄土、平原、丘陵、涝洼地等不同情况,有壮边、绞边、鹰膀、燕尾、方膀、圆膀之分;铁锨按照用途不同,有板锨、库锨、窑锨、煤锨、瓮子锨之分。铁具种类的繁多和对同一种铁具的不同制作要求,体现出潍县铁匠精湛的技艺和朴实的市场营销意识。

潍县铁具用料实诚,经久耐用。铁匠高明尧的锄具、李培良的铁锨、潘自忠的刨子、王太川的菜刀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来潍赶集人员都愿意在这里选购铁匠们的器具,潍县铁匠便也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他们的铁具一直畅销各地。

民国时期,铜首饰加工成为砸铜业的主业

根据相关文史资料的记载,与“二百只红炉”相比,“三千砸铜匠”行业规模的形成至少要上溯到清代。

顾名思义,砸铜就是把铜材“砸(打制)”成铜具。砸铜匠以铜板、铜片、铜条为原材料,以专用工具或敲打或焊接或二者兼用,最后制成铜具。潍县砸铜匠制作的铜具种类繁多。清代时主要分为小铜件和大铜件两类。小铜件主要有锁、佛像、门窗家具配件、度量衡配件、盒具、车具、打击乐器、酒具、食器、壶具以及小首饰。大铜件则包括盆、水壶、锅、瓢、铲、盘之类的器皿。

随着时代的变迁,砸铜业从业人员出现分化。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开设银楼,经营金银产品,生产、加工金银首饰。有的从事专业锤金、有的专门制作打击乐器、有的从事专业拔铜丝、也有一些人开办起有字号、有场所的作坊进行规模化生产。锤金是将黄金砸成与普通纸张差不多厚的金片,再剪成一厘米见方,垫着桑皮纸在青石板上用土法锤成金箔,用于贴金修饰。锣、钹、铃属于打击乐器,必须精通乐理,工艺大多是祖传,一般砸铜匠是不能制作的。另外,白铁业、搪瓷业和现代铁加工业兴起后,大铜件器具逐渐为相关铁件器具和搪瓷器具所取代。

民国时期,铜首饰加工成为潍县砸铜业中的主业。铜首饰主要分为片货、实态货和焊货等几种。

片货包括妇女帽子上的帽花、角花等,用料少、成本低,工艺简单,只需要一个铁砧子、一把铁锤,将铜料放到铁砧子上两臂用力反复砸动即可完成制作,体现了“砸铜”的本义,小本个体砸铜匠是制作主体。

实态货如铜簪、铜镯,焊货如儿童铜脖锁、铜耳坠等中空铜首饰等,就需要专门的铜首饰作坊制作。鼎盛时期曾出现一二十家这样的作坊。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坊是位于潍县南月河崖街(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上的云宝楼。当时,潍县制作的铜首饰工艺精细,光彩夺目,远看不亚于黄金首饰。而黄金首饰因价格昂贵,一般家庭多不敢问津。潍县铜首饰便以物美价廉受到一般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欢迎。

正规作坊的铜首饰通过铁路运输和邮政寄送远销国内各省各地,云宝楼的货品曾销往华北、华中、东北、西南及西北的十多个省。

潍县大集南沙滩四街的南段,设有专门的铜首饰市。个体砸铜匠平时从事铜首饰制作,逢集日在这里推销自己的货品,同样因为受到赶集人员的欢迎而畅销。

木匠和锡匠的货品备受赶集人员追捧

除了铁匠和砸铜匠,潍县大集上其它行业的工匠种类数不胜数。木匠和锡匠的工艺和货品也是因为大多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联系密切而具有较大的知名度。

沙滩集北沙滩设有两处木货市,即木货市和小木货市。木货市上的货品以原木料、新木器和旧木器为主,各类木制家具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类木匠既需要分解木料又要加工木器,其生产加工场所占地面积很大。故木货市在北沙滩形成了两条街道——木市上街和木市下街(分别于年和年整体拆除,原址位于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潍坊CBD白浪河西岸组团内)。这两条街道都位于大石桥西端路南的白浪河沙滩附近,东北、西南走向,长不足米,分布着多家木料场、木匠铺、木货摊。小木货市上的货品则以棋子、木碗、木制儿童玩具、木梳、木篦子、扁担等为主。大、小木货当时都是赶集人员喜欢购买的生活必需品。

( 木货市里的木料场。)

锡匠也是潍县手工业中的独立门类。锡匠产销的货品与砸铜匠的货品有重合,工艺则与之正好相反。锡匠不是打制,而是刻制石质模具,将金属锡熔化后浇注铸造而成。它的货品是对砸铜器具的补充。锡匠用高纯度金属锡,制作祭祀用品、酒壶、酒杯、餐具和其它用具,也用金属锡浇注加工妇女帽花等小首饰,既非常实用,品相又可以与银、铜制品媲美,价钱则更为低廉。因此,锡具在潍县大集上很受欢迎。锡制取暖水具在当地俗称“汤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隆冬时节,睡前将一只注入热水的“汤婆”放入铺好的被窝里,那种暖融融的感觉至今难忘。

(六)吃喝玩乐,各种项目抢眼球

民国时期,潍县城及其关厢以外的赶集人员都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慨——赶一趟潍县大集,不但可以顺利卖出自带的土特产,买到自己需要的、其它地方又买不到的物品,而且可以在饭馆或小吃摊上解解馋,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看看杂耍,听听说书讲词,尽情消遣一下。花费不多,享受则是多方面的。而潍县大集对本地人的吸引力所在,最直观的感觉也是吃和玩。饭市共有四处 各有各的特色在潍县大集上,饭市共设有四处,是市肆数量最多的行业。其中的南门饭市和庆成门饭市是每天清早和上午都营业的早市,业户大多经营单一的饭食品种,一处摊点经营一种特色饭食。当地人以及附近工商业实体从业人员习惯光顾这两处饭市。设在南沙滩的饭市以经济实惠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外地赶集人员。北沙滩的坝崖大街北端也设有一处饭市,主要向附近众多商号实体及赶集人员提供服务。

潍县大集上的特色饭摊和饭馆很多,饭摊一般没有什么名号,人们就以摊主的姓或名称呼他们的特色饭食。在当地有一首童谣说:“上南门,喝油粉,吃得肚子大沉沉。”油粉系用绿豆、小米用水磨推成面粉,配上豇豆、豆腐干、菠菜、粉条熬成的粥,入口即化,十分可口。油粉摊在南门早市和庆成门早市上都有。普通市民以及当地的一些绅商都喜欢把油粉作为早点的佐餐饮品。庆成门早市上,一位韩姓摊贩制售的油粉远近闻名。在这里,时果的包子、刘麻子的绿豆丸等十分受欢迎。庆成门两边隔路相望的两家饭馆分别称“大路南”、“大路北”,制售的包子、和乐等大众化饭食很有名。王法增(另一说王发增)的面条做熟后放到大盆中,故称为盆面。他和面时加上碱面,久泡也不软。他的配料也讲究,按不同时节用不同的卤汤,主要有方瓜、大虾、麻汁、炸酱等种类,具有咸淡适宜、味道可口等特点,也讲究卫生。王法增冬天还做炸元宵,炸好的元宵像棉花桃,好吃也好看。当地的文史资料中,庆成门早市和南门早市上都有王法增盆面的记载,由此可见他的响亮名声。陈家的锄刃是一种小豆腐馅包子,因皮薄如锄头的刃而得名。王星辉的烧饼、油条、豆汁、咸粘粥,米双新三兄弟的清真五香烧牛肉,裴大犟的酥皮花椒肉火烧,高家的现吃豆腐……现在仍然健在的民国潍县市民生活亲历者说起南门早市上的这些小吃摊点和小饭馆,还是赞不绝口。其它小吃和饮品如肉烧饼(猪肉或羊肉馅)、脂罗索烧饼(猪油脂、猪油渣子、面粉、食盐等混合做成的馅)、热烧饼夹驴肉、热烧饼卷热油条、鸡卤豆腐脑、清蒸驴肉、高桩馒头、杠子头火烧、馄饨、凉粉、麻花、豌豆黄、刀切糕、什锦粽子等都是潍县大集上深受欢迎的特色小吃。(烩锅子饭摊。)

天气寒冷的季节,对于生活节俭的进城赶集农民来说,朝天锅饭摊是他们喜欢光顾的地方。买上一卷裹着猪头肉或猪下水的面饼,便能够围着朝天锅饭摊就着自带的干粮,一碗又一碗地免费享用“朝天锅”里煮肉的“老汤”,那就是开荤见了油腥了。还有一种受他们欢迎的饭摊是烩锅子。把自带的干粮和少许加工费交给摊主。摊主把干粮弄碎后,放入食油、葱、姜、食盐炝锅,再放入几片猪肉、几勺骨头汤,加清水,开锅后放入碎干粮、韭菜段,烧至开锅,用不了多长时间,一盆热腾腾、香喷喷的烩干粮就能享用了。

听书看戏瞧杂耍儿 娱乐项目数不胜数

赶潍县大集,除了买卖货品、吃饭,南沙滩上数不胜数的娱乐项目是十分吸引眼球的地方。只要经济条件允许,人们都愿意参与这些娱乐项目,俗称“看耍儿”。特别是对四邻八乡进城赶集的农民来说,在南沙滩“看了耍儿”,便成了见多识广的人,回家后闲谈聊天,就有了话题和“资本”。

(说书摊。)

南沙滩三街和四街之间的东西小道旁有一处类似戏院的席,桌、凳、烟、茶、瓜子等设施和项目很周全。这里不时聘请一些曲艺名伶,说梨花大鼓、弹三弦、唱戏曲,形式多样。来客可以点戏(即要求观看自己喜欢的演员和节目并单独打赏),士绅商贾、军警士官、“富二代”中的游手好闲者等都是常客。有一家大棚戏班每天都在南沙滩清唱戏曲。演员队伍由一名瘸子司鼓、一名琴师和“牛头”、“马面”、“干勾蛾”三名坤角组成,后来又增加“糯米人”、“鱼吞”两名坤角,他们演出的节目属于什么剧目、剧种等都未见记载。夏季,外地艺人来南沙滩演出光光调、弹扬琴等活动,也租用他们的大棚作为场地。南沙滩的知名艺人有很多。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手绝活,并以自己的姓氏、姓名、艺名、绰号让人们耳熟能详。说唱鼓姬有小巧母女、鹿巧玲、“糖饽饽”、“雪里喂”、“攘破棚”、“大银榛”等,说唱内容以《隋唐演义》、《五女兴唐》、《双凤奇缘》等为主,也有自编自演的节目如小巧母女的《黑驴》等等。说评书的就多了。陈双辰(本名陈锡庆)的《清列传》、《施公案》,蒯老黑的《封神演义》、《七侠五义》,“福地圣人”的《说岳》、《三国》,张之美的《聊斋》,刘万参的《今古奇观》、《九命奇冤》,王克成的《三侠剑》,陈柱的《乱党传》、《刘廿六与大银榛》,王迷的《洗冤录》,“济颠僧”的《济公传》,“猴子精”的《西游记》等艺人及其拿手的评书段子都脍炙人口。魔术表演在当地俗称变戏法。魔术艺人中,“戏法张”的从业时间很长,名声很响亮。“戏法张”是潍县本地人。仙人摘豆、打滚海碗金鱼、空桶取物、仙人脱衣、九连环水塔、大型海盆、空桶变兔等项目都是他的拿手绝活。除了沙滩献艺,城中大户人家办堂会,请他现场献艺助兴的也很多。因为从业时间长、变戏法手段高超,外地来潍献艺的首先要拜望他,以示尊重。杂技表演在当地俗称跑马卖解,这类艺人多来自河北吴桥一带,表演一段时间就撤走。大型表演一般有马上倒立、镫里藏身、飞马上鞍、八步赶蟾、爬高杆、鹞子翻身、走软绳,以及蹬大缸、骑独轮车、转坛子、上空梯、倒立椅子顶,还有钻刀圈、钻火圈、顶碗、转碟、杀孩子、万宝箱、大变活人等节目,令观者惊心动魄。小型表演则以软索、杂耍为主。拉洋片在当地俗称西洋景,即摊主拉动变换图片、顾客通过放大镜观看暗箱里变化着的图片。有单人、双人之分。有单纯观看,也有的摊主边拉动变换图片边与另外一人对唱根据图片内容自编的唱词。有名的段子有《张勋打南京》、《宣统登殿》、《白蛇传》等。可见,在潍县大集上瞧西洋景也是一乐。保安桥西端的沙滩上有一处鱼鸟花卉市。花卉有各类鲜花及其良种、大型盆景;鱼是观赏鱼类,以金鱼为主,虎头、凤尾、鸭蛋等品种应有尽有,春天卖鱼苗,秋天卖成鱼;鸟类有黄雀、琥珀、锡嘴、淋雀、蜡嘴,兼卖鸟笼、水食碗、枸杞枝等养鸟用具。对于有闲情逸致的城乡士绅、官员老板、“富二代”中的游手好闲者以及有经济条件的老年人,耍花、养鸟、喂金鱼都是消磨时光的休闲手段。民国时期,潍县大集鱼鸟花卉市上的买卖一直不错。

(七)潍坊大集旧货市仍名声响亮

(6年潍坊市先锋桥(今潍坊市卧龙桥略偏南处)及其附近的潍坊大集一角)

年4月,潍坊特别市设立,潍县改称潍坊,潍县大集也相应改称潍坊大集。

年8月,白浪河肆虐的洪水彻底冲毁沙滩集。沙滩集不得不整体搬迁,仅大石桥附近地带仍作为大集交易场所。那一年,因为修建胜利大街,南门早市也迁了址。潍坊大集便与南门早市“分道扬镳”。60多年间,时代在变迁,潍坊大集也在变迁;南门早市几经演变,现在是一处保留“南门”老字号的综合性农贸市场。多年来地址几经变迁 传统色彩已逐渐淡化沙滩集于年迁走以后,人们赶潍坊大集,就习惯说上大石桥了。大石桥西端附近的白浪河沙滩地带便成为潍坊大集的代名词。到大石桥赶潍坊大集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这期间,国家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完成对潍坊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不但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城市经济、文化方方面面都由国家通过地方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统一管理和经营,就连市民生活必需的口粮、食用油、肉类、水产品、燃煤、布料等都必须按照国家核定的计划额凭票购买。这样,潍坊大集的集市交易内容便仅限于国家管控范围以外的物资交流活动了。逢集日的潍坊大集上,炉灶钩铲、杂货、旧货、烟叶、蔬菜水果、杂粮、修伞、猪胰子(一种防止皮肤皴裂的土制肥皂)、杂耍等摊点及赶集的人群,仍然共同编织出熙熙攘攘、人气旺盛、嘈杂不堪的景象。与民国时期的潍县大集相比,潍坊大集已经完全没有了工业原料和产品的集散活动。现代商业实体完全退出,手工业工匠和演艺娱乐人员也基本退出潍坊大集。朝天锅和烩锅子等饭摊还依稀保留着原来的业态,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也基本见不到了。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潍坊大集的地址几经变迁。北宫桥、卧龙街都曾是潍坊大集的代名词。潍坊市北宫街的北宫桥东端至和平路段、北宫桥以北的白浪河两岸一带、卧龙街的潍州路至向阳路段、潍州路以及四平路的北宫东街至卧龙东街段都曾是潍坊大集的所在地。潍坊大集的集市交易内容也随着物资短缺时代的结束而与时俱进,总的趋势是传统色彩逐渐淡化,并最后只剩下了物品买卖的基本功能。肉类、海鲜、干果、衣服、鞋、帽等常见物品,正规商店和超市里买不到的古董旧货、旧杂物、草编锅盖、布匹等传统日用品,拦门笺、对联等多种传统年节用品,二手的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车等用品都是近年来在潍坊大集上能够看得到和买得到的。城市潍坊有多处集市 潍坊大集仍独具特色年4月潍坊特别市设立之初,城市潍坊仅包括潍县城及其附近关厢的建成区。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拓展,潍坊已经是一座由潍坊市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以及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的建成区构成城市主体的现代化大都市了。不少自明代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在潍县农村集镇、村落里形成的集市,现在都已成为城市潍坊内的大集。目前,城市潍坊一带包括潍坊大集在内的集市主要有12处,其主要功能都已经演变为向附近的城乡居民提供生活便利。集市交易货品种类包括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现场宰杀的活鱼和活鸡,现场炒制加工的核桃、瓜子、花生、栗子等干果,调料、干货、小五金、厨房用品、布匹、鞋帽等,大同小异。逢年过节也有一些民俗用品供选购。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赶集是弥补去正规商场和超市购物的不足,甚至只是一种体现个人爱好的休闲活动。潍坊大集目前由两部分组成。旧货市位于潍坊市卧龙桥以南的潍城区白浪河西岸,其它货品交易场所位于潍坊市奎文区玉清东街四平路口以东路南处,逢农历五、十开市。其中旧货市仍然拥有响亮的名声,是收藏爱好者喜欢光顾的地方。旧货市北端向北过卧龙西街,对面的白浪河沿河绿地内有宋太祖皇帝(即赵匡胤,-年在位)塑像。城市潍坊一带其它主要集市目前的简明情况是:孙家集,位于潍坊市奎文区玉清东街虞河路口附近,逢农历三、八开市;丁家集,位于潍坊市奎文区玄武东街鸢飞路口附近,逢农历二、七开市;赵疃集,位于潍坊市奎文区北宫东街北海路口附近,逢农历一、五开市;朱茂集,位于潍坊高新区玉清东街银枫路口附近,逢农历一、六开市;河北集,位于潍坊高新区健康东街金马路口以西,逢农历三、八开市;庄头集,位于潍坊市潍城区生产路长松路口以西,逢农历二、七开市;寒亭集,位于潍坊市寒亭区运河东街渤海路口附近,逢农历一、六开市;商业村集,位于潍坊市寒亭区商业村(综合商业区),逢农历二、四、七、九开市;杨家埠集,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泰祥东街渤海路口附近,逢农历二、五开市;坊子集,位于潍坊市坊子区五马路的安丘街至文化街段,逢农历三、八开市;白羊埠集,位于潍坊市坊子区凤凰街郑营路口东南,逢农历四、九开市。南门早市历经搬迁演变 其模式为农贸市场鼻祖年,潍坊特别市新辟胜利大街(今潍坊市潍城区胜利西街)时,将著名的南门早市迁至南关党家湾崖、柳树行子、丰产路北端一带与那里的南门集合并成为南门市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至年,潍坊市拆除这些地方的街巷、建筑和民居,用于开发新的居民小区和商用建筑时为止。

(潍坊南门农贸市场。)

迁址以后的南门市场,烟酒糖茶、日用百货、新鲜蔬菜、畜禽肉类、禽蛋类、干鲜水产、时令瓜果、干果、杂粮、旧衣物、年节用品、糕点食品等都是交易货品。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带,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其传统集市的色彩就已经淡化,并与设在附近地带的国营蔬菜店、肉食店、水产品店配套,逐渐发育形成城市潍坊一带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当地及其周边的城乡居民继续保持了民国时期购物闲逛上南门的习惯,这里便持续维持了旺盛的人气并保留了原来潍县南门早市的做法,每天清早都开市营业。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后,随着物品的日益丰富,人流的日益增多,这里逐步发展为全天营业。城市潍坊一带也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多家农贸市场,它们不约而同地参照“南门”的营销业态进行运营。故“南门”是当地当之无愧的农贸市场鼻祖。年,因旧城改造拆迁,南门农贸市场就近迁至潍坊市潍城区丰产路、人民街一带。5年,位于丰产路南端的潍坊木器厂原址及其附近地带改建为大棚式市场,南门农贸市场迁入至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jt/6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