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秘史敦煌绘本系列
白癜风吃什么食物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13/5928775.html 敦煌绘本系列(贰) 本生故事尸毗王割肉贸鸽天山童姥撰文刚写完这个故事,就看到了朋友圈某著名美学活动家的说佛故事,也是尸毗王本生,保持了该位大师一贯的风格——故事说着说着,开始强调“听觉存在的特殊性”,只有讲话的人语音动听、温暖人心,才能赢得听众的恻隐云云。 什么,什么?姥姥的五感顿时消失了,割肉的故事究竟好在哪里,不要速溶鸡汤,咱讲故事要凭良心的啊。 (表情包来自初唐第71窟思惟菩萨) 所谓好听的推测,大约来源于《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一回鸳鸯锦帕的章节。就让一灯大师把这则故事给大家娓娓道来: 一灯大师取过小几上那部《大庄严论经》,翻到一处,读道: “画中故事出于天竺角城:昔有一王,名曰尸毗,精勤苦行,求正等正觉之法。一日有大鹰追逐一鸽,鸽飞入尸毗王腋下,举身战怖。大鹰求王见还,说道:‘国王救鸽,鹰却不免饿死。’王自念救一害一,于理不然,于是即取利刀,自割股肉与鹰。那鹰又道:‘国王所割之肉,须与鸽身等重。’尸毗王命取天平,鸽与股肉各置一盘,但股肉割尽,鸽身犹低。王续割胸、背、臂、胁俱尽,仍不及鸽身之重,王举身而上天平。于是大地震动,诸天作乐,天女散花,芳香满路。天龙、夜叉等俱在空中叹道:‘善哉善哉,如此大勇,得未曾有。’” 这虽是神话,但一灯说得慈悲庄严,众人听了都不禁感动。(选自《射雕英雄传》第三十一回) 感动的众人都是谁呢? 黄蓉,方才被一灯用独门神功救死扶伤,鬼门关前转回神来; 靖哥哥,经过几轮斗智斗勇,感同身受; 渔樵耕读,一灯的四大粉丝,无论世俗佛门不离不弃…… 最重要的是,黄蓉立刻领悟:故事画,乃是连环计,“南帝”明知是计,自投罗网,实在具有“尸毗王”之大慈悲心。明白了么?所有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是为小说情节服务的。美学大师,你看懂了没? 佛本生故事,绝不是依赖于听觉这样简单。在源远流长的佛教各宗派里,于寺庙听讲或于洞窟礼拜的普罗大众究竟因何感动,才是我们见微知著的窗口。 我们还是看敦煌壁画是如何表现尸毗王本生故事,最早同题材故事画出现在北凉第窟,这里选取北魏第窟的壁画,无论情节还是表现力都比前代更为丰富。 莫高窟第二五四窟,公元-年,壁画原型 段文杰临摹局部 天上的白鹰是帝释天幻化来考验尸毗王的,他的侍臣毗首羯摩则幻化为鸽子,落于尸毗王右掌心。 左手边则是国王家人的一组群像,极为生动。抱着他膝盖在苦苦哀求的,应该是最不愿意看到尸毗王舍身的王后,画匠给予她夸张的动作;第二位,从画面看应该是深爱国王,也受到尸毗王宠爱的王妃,受限于地位,既不能上前力阻,又不能放声痛哭,对局面无能为力,只能回转头去低声饮泣;第三位,像是刚入宫不久的美人,涉世不深,突然发生这样的变故,双手托颐,茫然而惊恐,显得不知所措。这是佛经里没有的内容,属于画匠的神来之笔。 画面的上方,出现了敦煌莫高窟的名片图案“飞天”。这些佩有飘带,乘着云彩,自由飞翔的人物都是佛教当中唱歌、散花、奏乐的侍从,叫飞天,他们在东传过程中逐渐与中国道家的“飞仙”意象结合。飞天,在印度是天歌神、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位列为佛护法的八类鬼神,属于天龙八部。 97版《天龙八部》片头 尸毗王的眼睛和鼻子是白色,肤色是黑褐色,很多人就认为早期壁画是野兽派风格,其实不然。1多年前,这些壁画人物的肤色和我们现在一样都是肉粉色、肉粉色的肤色,再在眼睛、鼻梁、或下巴处画上白色,以凸显出高光,一直到1年后的人类,也改进不大,依旧是用这种方法化妆来增加立体感。 奉献“斗森”化妆集之一 如今,看到的肤色氧化成黑褐色,是因为矿物颜料里铅过量,将粗线条以及高光白色凸显了出来,形成“小”字脸。在美术界,把这种凸显高光的人物晕染方式叫做“天竺法”,又叫“西域式晕染”。把粗狂的线条以及人物表现方式,称为西域式风格。这是因为当时的国人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印度佛教文化,使得西域式的粉本风格居于相当权威的地位。 北周后期画家融合了中原传统的晕染法,形成混合式晕染。中原式晕染:淡赭为地,赭红晕染两颊及上眼睑,简单明快,既有色感,也有立体感,这就是展子虔的色晕法,使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具足;中西合璧晕染(混合式晕染):肉红色为地,朱红叠晕,染眉棱、鼻梁、两颊、两鬓、下巴,层次多,立体感强;中国式素面:白粉涂地,不施晕染。 值得注意的是,萨埵那以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两个故事里这种牺牲自己的肉体达到灵魂超脱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我国青藏高原的人去世以后的天葬习俗。 藏族的天葬,早期可以追溯到“天墀七王”时代,属于天神崇拜的原始苯教。巫师们宣称,“天赤七王”的陵墓建于天上,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由此秘密对国王施行天葬。直到公元二世纪,第八代智贡赞普,应是与近侍巫师之间发生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角逐,国王胜利了,于是《红史》记载,智贡赞普,他头顶的“天绳”断了,回不去了。土葬应时兴起,直到吐蕃王朝崩溃。 那么,土葬年代的赞普们在干嘛哩?天葬又是如何复燃的? 请各位观众不要走开,继续跟随我们 “走进敦煌” 中唐第一五九窟,维摩诘经变之吐蕃赞普礼佛图,吐蕃赞普取代之前的中原帝王,位列各国王子听法之首,盖因公元-年,敦煌受吐蕃管辖的缘故 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唐代正处于吐蕃本土佛教方兴未艾的前弘期,再加上尺带珠丹(娶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藏史上大宏佛法的“祖孙三法王”到齐两席。赤松没有再娶唐朝的公主,而是忙着进行政教改革,先是去尼泊尔请静命(莲花生的师父)、再去印度请莲花生入藏,随即兴建起吐蕃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允许吐蕃居民正式出家,引入印度佛教,又请汉僧授禅,雪域高原一片欣欣向荣。 点击看大图,安西都护府在年分北庭与安西,分管天山北和南,依据公元年的沦陷时间推断,此时“回纥”应称“回鹘”,是今天咱们维吾尔的主要族源 桑耶寺兴建起来的第二年,沙洲(今敦煌)沦陷于吐蕃。没多久,吐蕃境内就爆发了激烈的宗派斗争,梵僧与汉僧因为教义问题掐起了架。赤松德赞为平息事端,亲自主持了著名的“渐顿之争”,根据《顿悟大乘正理决》记载,“五天竺国请婆罗门僧等三十人,于大唐国请汉僧大禅师摩诃衍等三人同会净域”,摩诃衍就是汉地的大乘和尚,可惜30:3,赛制设计上极不合理,摩诃衍的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被迫退回沙洲。赞普修订《佛教大法》,并以盟誓形式进一步维护了藏传佛教的地位,汉地佛教在吐蕃的影响从此衰微。 中唐第窟,不空罥索观音是密宗胎藏界的六观音之一,此处形象是八臂,也有一面三目十八臂、三面六臂等等,左肩披鹿皮是其标志。敦煌壁画在吐蕃统治时期出现大量密宗经变画,尤其以“平息斗争、消灾去病”的不空罗索观音居多,可能与前期社会冲突频繁有关。 除了渐顿之争,法王赤松德赞还主持过佛苯之争,由此颁布了禁苯令,子孙们基本依照此路线照办,延续至另一位法王赤祖德赞(-年,名字有点晕,不要怕)不仅缔结了唐蕃互不侵犯的和平盟约,也将藏传佛教及其僧人的权利推到了最高峰,《娘氏教法源流》称“行政服从佛法”。 这是一段可以在敦煌壁画上找到佐证的历史。 之后的吐蕃灭佛灭国,雪域进入长期内乱。但是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仍在继续吸纳印度密教与苯教的内容,藏密直贡噶举、希解、觉宇等教派,大力提倡天葬,认为依据尸毗王本生、萨埵本生故事,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土司认同了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一种风俗。 在之后确定下来的天葬仪轨中,比如设立送葬队伍之前的引路人,被解释为点桑烟铺五彩路,邀请空行母降临天葬台,是典型的藏传佛教语言。 印度-斯瓦特-尸毗王本生故事的表现: 斯瓦特,位于犍陀罗地区北部,古中国称为优填国、乌仗那。斯瓦特艺术是犍陀罗风格的一种发展,六世纪后又融入笈多及中亚艺术,形成独特的风格,对克什米尔和西藏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图中斯瓦特浮雕人物形象及贴身衣披均属于典型犍陀罗风格,石刻主要表现三部分故事情节:1、忍痛割肉的国王;2、无可奈何的司秤;3、冷眼旁观的天神。 大英博物馆,斯瓦特地区尸毗王本生浮雕,犍陀罗风格 日本私人藏,斯瓦特地区八臂观音浮雕,约7-8世纪前后,斯瓦特风格 在印度,后笈多朝以四臂、六臂、十三臂观音为主流,日本学者宫治昭以现有资料推断,八臂观音仅出现在巴基斯坦,过去的斯瓦特地区。这尊浮雕观音,吸收了笈多艺术特点,肢体柔软丰盈,与敦煌中唐时期出现的众多八臂观音像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莲花生大师是乌仗那国人士,他前往吐蕃布道的时间是公元八世纪前后。 拜城-克孜尔石窟-尸毗王本生故事的表现: 克孜尔石窟以印度样式为典范,女性表现为:丰乳细腰、娇媚大臀,甚至表现出一种性感;男性表现为:肩宽体壮、身体健美、高大彪悍。中国新疆克孜尔石窟、号窟均绘有尸毗王本生故事,时代早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在情节上与大英博物馆藏尸毗王本生石刻构图近似,也描绘了三个情节:1、老鹰逐鸽;2、刀手割肉;3、司秤称肉,凸显国王救鸽心切的悲悯心怀。 克孜尔第号窟,尸毗王本生线描图 十六国时期,横贯甘肃的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方的交通干线,甘肃是石窟建造与佛教艺术发展的关键地区,虽然克孜尔石窟塑像基本不存,然而根据沿线其他石窟造像和壁画的形象、题材,大致可以推测凉州雕塑与克孜尔石窟中雕像风格应是相似的。 莫高窟北凉时期墙与窟顶交界处绘有看台,看台上的乐师只露出腰以上部位,与克孜尔石窟的壁画相似 莫高窟北凉第号窟交脚弥勒像,两足交叉,两膝分开,显然是以克孜尔窟门顶拱形龛中的弥勒(今在柏林美术馆)为原型,二者衣冠也相似,年我国出的龟兹石窟特种邮票有一张克孜尔弥勒说法图也可看出其中的渊源。 本期姥姥唠嗑了佛本生故事与天葬习俗的关系,下一期,将用同时代的因缘故事来为大家揭晓前二则故事在汉地人民和禅僧心中的思考与回响,敬请期待! 持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mj/9455.html
- 上一篇文章: 急病乱投医,死的飞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