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走进儿童,走进教育
白癜风复发扩散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707/7280917.html 走进儿童走进教育 文/李楠邢台县教育局 原谅我“剽窃”了张贵勇老师自序的题目,来作为本篇文章的题目,一是因为这个题目恰与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十分贴合,所以“拿”来一用;二则是因为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这3页多的自序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例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校正自己的教育观,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回到教育的源头,即儿童的行为本身,多从他们那里感悟教育的魅力,体悟教育的规律。”“也许,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教育,但学生的言语和行为为我们指出了好教育的方向,让我们有信心抵达教育的理想国。”“愿每颗童心都能被善待,愿每位学生都有人欣赏,愿每位教师都能在学生那里发现教育的秘密,愿所有师生都能在彼此的珍视中共同成长。”这样的“金句”振聋发聩,又充满温度,令人感动。 感动,是我想分享的第一个关键词。 在我身边,我见过太多“隐形的爸爸”,他们虽然每天都在孩子身边,但孩子掉一颗牙齿、说第一个字符、写下第一个字等等,好像都是从妈妈、奶奶的口中得知,而不是自己的陪伴和观察。张贵勇老师却让我看到了一个高质量陪伴、有情有趣的爸爸。最早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去百度了一下这本书的资料,讲的是张贵勇老师和哲哲之间的故事,那么为什么叫做《学生眼中的好教育》呢?有幸聆听了张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才知晓其中缘由,我又暗自揣摩,也或者是老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去陪伴、去发现,才能发现好教育的答案吧。 张老师说,他都是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或者晚上入睡前跟孩子聊一聊,然后把这些有趣的小故事在早到单位的时间整理下,慢慢的再修改再整理就形成了这本书。一个爸爸,是需要多么敏锐、多么细心才能把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然后汇集成一本书呢?不,不仅仅是一本书,《真正的陪伴》、《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都是张老师陪伴的见证。他和孩子去聊怎么看待教师、看待学校,喜欢什么样的书,怎么给名著出题等等话题,一点点走进孩子。张老师不忙吗?他是记者、作家、编辑,怎能不忙?可是他愿意蹲下来,认真听,听孩子成长的声音。 我们听见过很多令人心碎的消息。比如,家长玩手机,孩子溺水而亡;孩子与父母争吵,从楼上一跃而下;父母家暴孩子致死,等等等等,闻之除了无限惋惜,我们还会想是什么导致惨剧的发生?有的家长说,我是为了他好,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有的家长说,我也在陪伴他啊,为了陪伴他,都甚至连工作都不要了,可是您是否想过,什么叫有意义的陪伴? 所以,我希望把这本书推荐给许许多多的家长,请他们看一看。陪伴需要质量,教育需要方法,家庭关系和谐一点,孩子成长就会幸福多一点。有一句话不是这样说嘛——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而幸福的童年可以温暖一生。 哲哲的童年无疑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字里行间读到了温暖,读到了一个父亲拳拳爱子之心,令人动容。 反省,是我想分享的第二个关键词。 “好的启蒙老师会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热爱、坚持、向上的种子,他会以非凡的耐心与爱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带领学生在某一方面深扎根、快成长。客观来说,启蒙教师改变不了现有的应试选拔机制,也改变不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但他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在学生与学校教育第一次相遇的时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温暖、充满爱的环境。”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反省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是否符合好的启蒙老师这个标准。想来也是有许多地方做的不好的,我也曾对弱小的孩子们盛怒、指责和批评,我也曾打断他们啰里啰嗦的讲述,现在我好想听听他们被我打断的那后半句是什么。人生总有那么多遗憾不能去弥补,可我希望在今后不再扼杀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不再伤害他们的童真。 我还想到前两天我孩子写的一篇日记。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一直说《窗边的小豆豆》是我们理想中的教育生活,换个角度想,是不是应该是我们的底线呢? “也许是不够科学的评价机制,也许是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抑或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不知为何,我总感觉社会上弥漫的功利之心与焦虑氛围已经不知不觉渗透进校园,并日益暗滋暗长。现在的学校少了一份从容,教学少了一丝静气,学校与教师往往被冷冰冰的分数和排名所裹挟,由此带来过于僵硬和死板的教育管理。一些学校今天学习某所学校的典型经验,明天又照搬某所学校的办学模式,唯独对讲究慢、爱心与耐心的教育精髓缺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wh/9597.html
- 上一篇文章: 谢波副县长带队赴区教育厅汇报义教均衡发展
- 下一篇文章: 年离开世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