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遣送回国的外国留学生们后来怎么样了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1088.html 最近,#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上了热搜。 在古代,尤其是隋唐时期,许多外国人都以赴华留学为荣。 那么,古代留学生的生源都从哪来?他们主要学些什么内容?若违反校规又会有什么处罚呢? 今天,跟着社长,我们一起看一看。 壹 请输入标题 最早批量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朝代,是隋朝。 据《隋书·东夷列传》记载,大业四年(公元年),倭王派出以小野妹子为遣隋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为翻译的使团来到中国。 这是到中国学习的第一批留学生,来自日本。 小野妹子不是妹子 到了唐朝,赴华学习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 不过,大唐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来的。 通常而言,留学生在赴唐之前,需要先向唐廷告奏,提出官方申请,获准后才能来学习,这流程并不比如今出国留学简单。 来华的留学生分民间和官派两种,以官派为主,因此早期来华的留学生多为官二代、富二代。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王遣子弟入唐,请入国学。” 这说的就是唐贞观十四年(公元年)、荣留王二十三年,高句丽首次向中国派出留学生一事。 这“子弟”,自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王室成员或官员之子。 这些“子弟”留学期间的费用又怎么算呢? 官派留学生是公费生,留学期间的费用由唐廷和生源国共同承担。 其中,教材费和学杂费由生源国出资。 《东史纲目》:“买书银贷则本国支给。” 新罗给赴唐留学生的教材补贴费大概是两。 《三国史记》:“前学生李同等三人,随进奉使金胤入唐习业,仍赐买书银三百两。” 日本也会给留学生发一些赏赐物品。 《延喜式》:“留学生给絁四十匹、绵一百屯、布八十端。” 唐廷负责提供的则是留学生的食宿和衣服,且给留学生的待遇与中央官学的本国学子相同。 《唐会要》载,开成元年()六月敕:准新罗王子金义宗等二人上学,“衣粮准例支给”。 留学生的待遇与本国学生一致,所受管理也与本国学生一致。 不好好学习的、违反校规的、行为不当的……都要被处分,严重者甚至会被开除学籍,遣送回国。 据《唐会要》记载,仅光大和九年(公元年)一年间,便有7名新罗留学生受到处分,被遣送回新罗。 在唐朝,留学生主要是由鸿胪寺负责接收和管理。 留学生入唐后则进入国子监六学(分别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规划选择相应的专业。 六学中,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学习的课程接近,都为儒家经典。《论语》《孝经》是必修课,其地位大致同于《马原》《毛概》。 唐朝大学的不同专业开的课和学制各有不同。 据《唐六典》载,数学系学生要学《孙子》、《五曹》1年,《九章》、《海岛》3年,《张邱建》、《夏候阳》各1年,《周髀》、《五经算》共1年,《缀术》4年,《缉古》3年。 书法系学生则学《石经》三体书(楷书、行书、草书)3年,《说文》2年,《字林》1年。 各国留学生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 日本留学生在唐留学带有较强的国家意志。 他们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广泛吸取唐朝先进文化,在日本推广;二进行朝贡贸易。 新罗留学生则热衷于参加公务员考试。 因为在唐朝,留学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同样可以当官。 故而为了考上公务员,许多新罗留学生会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经史诗文上。 在这些新罗留学生中,有一名成就颇高,估计大家都听过他的名字。 此人便是唐朝大学优秀留学毕业生——崔致远。 他撰有大量汉诗文,被誉为“东国文学之祖”、“汉诗学宗师”、“东国儒宗”。 崔致远的画像 崔致远的诗文集《桂苑笔耕集》(朝鲜语:《?????》) 贰 请输入标题 宋朝时,来自高丽的留学生特别多。 高丽优秀留学生,当以康戬和金行成为代表。 据《高丽传》记载,康戬同学,是信州永宁人,他于开宝年间(年-年)在宋留学,于宋太平兴国五年(年)考上公务员,此后历任广南西路转运副使、正使、度支员外郎、户部判官、峡、越二州知府、京西转运使、工部郎中等职。 金行成同学,则是于宋太平兴国元年(年)作为官派生在国子监就读,及第后官至殿中丞。 据宋朝政府规定,高丽留学生一旦考上公务员并被授予官职,就只有经过高丽国王申请并得到宋朝政府允许后才能回国。 高丽曾经上表想让金行成回高丽,但金行成本人却一直留在中国。 中原王朝作为宗主国,一般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外交。 然而元朝时期,中原王朝却加大了对高丽的控制。 为了加强对高丽的牵制,元朝政府强迫高丽世子入朝。 因此,这一时期的高丽留学生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而是多以宿卫身份随国王入元。 在入元宿卫的留学生中,李穑是最为出色的。 李穑在21岁时随父入元,在国子监学习了三年。 元至正十四年(年),李穑应考元朝征东行省制科,中第二甲第二名,他的试卷让改卷老师大为惊叹。 回到高丽后,海龟背景的李穑历任典理正郎、艺文应教、知制教、上护军、成均馆大司成、侍中等职。 他还在高丽积极传播程朱理学,后来朱子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郑梦周、郑道传等都出自他门下。 虽然李穑同学非常优秀,但他却因一口散装汉语闹过笑话。 明初,李穑以执政大臣身份晋谒朱元璋,便有了这段记载: 帝素闻穑名,引见数四,礼待甚厚,从容赐语曰:‘汝在元为翰林,应解汉语’。”李穑“乃以汉语遽对曰:‘请来朝’。”“帝未晓曰:‘说什么’?礼部官传奏之。”“穑久不入朝,语颇艰涩。”于是明太祖笑谓李穑:“汝之汉语,正似纳哈出。” 大意是李穑用汉语回答太祖问题,太祖听不懂李穑的散装汉语并向他发送了嘲讽。 可见李穑同学的汉语听说能力远不如读写能力。 叁 请输入标题 到了明朝,琉球开始派留学生来学习。 从洪武二十五年到万历八年,明政府共接收了16批琉球留学生,这些留学生都被安排在南京国子监学习。 明朝留学生的待遇还算不错,四季都发校服。 “各賜衣巾靴袜,并夏衣一袭,钞五锭。秋,又賜罗衣各一袭,及靴袜衾褥。” 对于假期回家探亲或结婚的留学生,明政府不仅给钱、给粮,还派保安护送。 另一方面,明朝对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全体监生都很严格。 每天都有课堂小测,每月还有月考。 此外,每班都会选一个班长督促学生学习。 衣冠、步履、饮食必须符合规范,晚上还有宿管查寝。 入清后,琉球与中国继续保持着宗藩关系。 康熙二十一年,琉球申请让四人到北京留学。 文献记载,留学生抵京后康熙帝令“照都通亊例,日廪甚优,四时给袍褂、衫绔、靴帽、被褥咸备从人皆有翳又月给纸笔银一两五钱。特设教习一人令博士一员督课。” 可见清朝给留学生的待遇标配是衣物被褥、文具补贴。 除了公费生,清时还有不少琉球学生自费到福州的琉球馆学习,这些自费生也被称为“勤学人”。 不少福州的风俗文化通过这些自费生传到琉球,一些福州语的词汇也因而最终成为了琉球话的一部分。 清朝开始,还有俄罗斯留学生赴华学习。 清《国子监志》:“外藩就学国子监者有琉球学、有俄罗斯学,俱不常设。其所遗陪臣子第八监读书,由监臣遴贡生为教习,又派博士、助教等官董之。” 雍正五年七月,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规定俄罗斯每次年派名传教士来北京传教,并派学生来学满汉语言。 这些俄罗斯留学生中,最知名的是罗索欣和列昂节夫,两人被称为“俄国汉学的奠基者”。 参考资料: 郭丽.唐代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述论[J].北京社会科学,,No.,67-74. 郭丽.唐代教育与文学[C].南开大学,. 李梅花.入华留学生与古代中韩文化交流[J].东疆学刊,,v.26;No.96,21-26. 耿虎.新罗、日本遣唐留学比较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夏春豪.新罗留唐诗人崔致远汉诗艺术成就[D].学苑出版社,. 董明.中国古代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启示[J].海外华文教育,,No.26,72-78. 郑辉.明清琉球来华留学生对琉球文教事业的贡献[J].东疆学刊,,No.88,45-49. 每日好书点击购买 青木正儿:老北京“夜店”里的秘密 编辑三希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jt/5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容养生广告,吸引人美容院宣传语,美容院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