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重读旅行文学
环孢素软胶囊价格 http://m.39.net/pf/a_6997142.html 读完罗伯特-D-卡普兰的《东进鞑靼》最后一页,我合上书深吸了一口气。在不知道何时才能开始国际旅行的今天,只能呆在家中读一些旅行文学书籍来一场“颅内旅行”。 卡普兰从匈牙利到格鲁吉亚,也在约旦停留 第一次知道“旅行文学”这个类别,还是十年前,我漫无目的的在某购物网站随便搜索着,偶然发现了一本小小的绿皮口袋书,封面上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英文标题翻译过来是《骑着铁公鸡》,但它的副标题却引起了我的注意:《穿越中国的火车之旅》:一个美国人在年通过坐绿皮火车的方式环游了中国,这件事情只是想想不仅觉得很有意思,更有很大的难度。带着好奇,我下单了这本二手书。著名旅行作家、小说家保罗-索鲁 是的,它就是时隔三十年终于于年出了中译本的《在中国的大地上》,作者也是我最喜爱的保罗-索鲁。这本书的营销可以说做得非常到位,不仅我被某播客邀请去介绍了一期索鲁和他的另一本书《旅行之道》,且旅行文学也在网络上又火了一把。要知道,在被英国作家“统治”的旅行文学领域中,保罗-索鲁是唯一一名美国人。且世人对他的赞誉和评价都非常高,更是被称为“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他的文字初看起来很像琐碎的流水账,但是读者却会被他字里行间细微的观察所折服。《在中国的大地上》就是如此,短短的几个月的旅行中,他就正确“解析”出了中国人几种微笑背后的真实含义,他还用“毒舌”批判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病,比如随地吐痰、到处扔垃圾等。但也正如一位读者的点评一样:整本书读完,我并没有被冒犯的感觉,反而被索鲁的真诚所触动。保罗-索鲁的犀利和坦率展现给我了一个及其真实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情感抒发、没有景点描写、也鲜见历史介绍,只有人性与人性的碰撞,在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的接触中,让读者快速又直观的了解到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土人情。保罗-索鲁的睿智是公认的,另一位同样来自美国的作家比尔-布莱森就曾公开表示:“我的智慧不及索鲁的十分之一。”比尔-布莱森同时也是《万物简史》的作者 话虽这么说,我还是找来了他的《走遍烤焦国》,布莱森和索鲁相比,文风可就太温和了。他不善刻薄,走的是自嘲自黑,拿自己开涮的路线。在这本书中,他的澳洲之旅极具戏剧性,先是在悉尼街头被野狗狂追,只好跳到路边人家的后院,尴尬至极;又在首都堪培拉想找饭馆果腹,听出他美国口音的路人热心给他推荐了家乡美食——麦当劳。本书的原版封面也是一目了然 当然,本书除了搞笑之外,还包含了澳洲丰富的历史、典故、八卦等,一天就可以轻松读完,但整个阅读体验却是极佳,像是和他一起跨越了湖泊、穿越了沙漠、躲过了鳄鱼、绕过了水母,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澳大利亚奇妙之旅。简·莫里斯的一生活得洒脱又随心 在旅行文学作家中,去年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简-莫里斯于年11月20日在英国家中逝世,享年94岁。她原名为詹姆斯·莫里斯,年出生于威尔士,二战后曾任《泰晤士报》、《卫报》记者多年。年,莫里斯接受变性手术,从男性变为女性,名字也从詹姆斯·莫里斯改为简·莫里斯。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后,我拿起了耽搁很久的《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读了起来,这本书跨越了50年,是不同时代不同地点文章的集结。字里行间不仅洋溢着轻快的调子,更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这只是一部分她,另一部分的她勇于挑战世俗,无畏做真正的自己。年,她选择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接受变性手术,其中这段经历也出现在她的这本书中。但故事讲得很简单,不带任何情绪渲染:联系好了一名收费及其昂贵的法国医生,进到诊所换好衣服,几个小时后,麻药褪去,她醒了过来,从“詹姆斯”变成了“简”。我还喜欢看另一种类型的旅行文学,他们喜欢为了自己的目的、野心或者愿望,独辟蹊径,用非常规的方式完成只属于自己的旅行。一个周末,我在家附近散步,无意在路边看到了一本被丢弃的,名为《独自穿越蒙古国》的二手书。蒙古,一直都是我向往的旅行目的地,尤其是每每听到那首《乌兰巴托的夜》,便对蒙古又多了几分浪漫的想象。罗宾森是一名佛教徒,网上的资料却极其有限 本书作者伊恩-D-罗宾森(IanD.Robinson)是一名新西兰人,他从小在农场长大,精通各类农活,对野外生存也很有研究。年蒙古才对西方打开了神秘的大门,他就办好签证飞去乌兰巴托开始他的“草原之旅”,他决定骑马走完整个旅程:在首都通过本地朋友买了一匹马后,他便一路向西出发,四个月,公里,换了14匹马后他终于抵达了蒙俄边境。路上遇到的困难——饥饿、寒冷……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我想这就是我喜欢读这类书籍的原因吧: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人在以别人看来疯狂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梦想。黛芙拉-墨菲骑自行车旅行 另一位让我佩服的旅行作者是一名女子——黛芙拉-墨菲。年生于爱尔兰利斯莫尔,14岁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辍学,母亲去世后,她便开始了她的首次旅行:从爱尔兰骑自行车一路直到印度。这段故事被收录在了她的第一本书《单骑伴我走天下》中。欧洲的经历被她浓缩在了“前言”部分,整本书都在讲三个国家: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她一路遇到了无数热心的陌生人,但同时也是险象环生:遭遇大雪、差点溺亡、在伊朗被毛拉施以石刑……但她却仍旧坚强、乐观的走完了全程。到达印度后,只休息了几天,就又马不停蹄的去了难民营做志愿者。她的下一本书《骑骡走埃塞比亚》也是同样精彩,她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买了一头骡子后便出发了。曾经有人在问她,怎么可能在年周游这个如此危险、混乱又贫穷的国家,她说道:“很简单,我女扮男装。”墨菲一生未婚,有一个女儿,曾经和女儿同游 墨菲一生一共写了23本旅行书,她的足迹遍布亚洲、欧洲、中东、南美……在这些书中,不仅有精彩又独特的的旅行故事,还能从中看出她坚韧的品质和人格的光芒。当然,还有太多太多优秀的旅行文学书籍,不能在这里一一提到,比如马克-亚当斯的《到马丘比丘右转》、布鲁斯-查特万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里查德-伯恩斯坦的《究竟之旅》,许崧的《印度走着瞧》、郭建龙的《穿越百年中东》等等。期待早日上路的那一天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在疫情还没有完全被控制的当下,讨论何时可以再次出发仍旧显得为时过早。既然暂时还不能远行,那么不妨就在今天这个“世界读书日”,拿起一本钟意的旅行文学,在字里行间中跟着作者一起“去远方”吧。推荐阅读:又来了!我看之十大好书推荐扫一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jt/9001.html
- 上一篇文章: 十言云山几盘,江流几弯,大时代里人活期间
- 下一篇文章: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百年荣光我的家乡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