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在摄影书《CameraLucida》的开篇中这样说:我忽然意识到,我正在看着的是一双见过“皇帝”(指拿破仑)的眼睛。

在《中国的颜色》的序言里,作者也提到过类似的眼睛--一双曾经见过周恩来的西方的眼睛,他是布鲁诺·巴贝。

BrunoBarbey

布鲁诺·巴贝

年,罗伯特卡帕记录了中日战争,年,布列松记录了发生重大转变的北京与上海,-年,马克吕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运动生涯。

年,布鲁诺·巴贝来到中国,他是跟随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所派出的记者团来而来的。此后,他又拜访中国很多次。

多年后,若将巴贝、马克吕布等摄影师的中国作品一同欣赏时,当然无法武断的说出优与更优。而对于公众来说,却无意识的更偏爱巴贝。在中国历史的前三十年,民众的记忆多是黑白图像,巴贝的影像是蘸满红色的笔头,大手一挥,鲜红便迫不及待的渲染开来,由此带他们回溯到鲜艳的回忆之中。

“啊,那是昨日的中国!”

虽说是当时法国的官方摄影,巴贝的中国却区别于传统的摄影报道,他一直在识图认识当时的中国身份,这样的认识意欲摆脱固有的西方思维,从而在个人角度给予对中国的理解。

首先,口号是不可避免的标志,巴贝的影像是一场口号与颜色的博弈,它们偶尔制造出讽刺,偶尔演示幽默或心酸,在荒芜的红色的天安门广场的自行车,在上海外滩打太极拳的人身后的“争分夺秒!奔向年!”,都具有某种寓意与强调。

“女民兵要做《红灯记》女英雄这样的人”

上海,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争分夺秒奔向”

上海拍摄/布鲁诺·巴贝

长城上的解放军

北京,年

“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成都,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在议价杂粮店排队

上海,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愤怒声讨林彪”

无锡,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工人们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的车队

上海,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三个男人在“香”字下吃冰棍

北京,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巴贝并不认识中文,却捕捉了这一幕。

在今天看来,这已然成为某种套路,巴贝带回西方的“口号与颜色”也成为了中国的印象一种。然而红色并不是巴贝所看到的全部,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用一种颜色来概括,尽管他有猎奇的心,也有“公平的视角”。

蓝色,是巴贝的中国的另一种色调。

桂林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前往乐山附近梯田的农民

四川,年拍摄/布鲁诺·巴贝

小麦丰收

四川,拍摄/布鲁诺·巴贝

中国是什么?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它由许多人无足轻重的生活组成。那是坐在乐山山脚的人们,是在茶馆里闭目养神的人们,是桂林的渔船,还是苏州的园子?在年和年的很多个日夜,巴贝拍摄紫禁城的赭红色,也拍摄上海外滩的清晨蓝色。

“巴贝对待中国没有先入之见或偏见。”让·吕克·蒙特罗索说。

他对中国的身份的认识转变为对中国的理念的探索,那是离中国的定义更远,而离中国人更近的地方,虽然两者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被分割的。

在巴贝的影像中,沉淀的是一个国家的审美与哲学。

这是一个“柯逹克羅姆的中國”,在滚滚潮水中一去不复返,也因此,巴贝的影像中融入着一个群体的怀旧情绪。与其说人们怀念的是历史,不如说人们所惦念的是口号与红色背后的事物,一个搪瓷茶缸、一束假花、一个吱吱不停的收音机...那是一种特定的记忆,它更应该被归类在个人传记而不是历史与政治中。

PS:大家都普遍不喜欢巴贝在“-”拍摄的中国,历史的变化导致着前后风格的割裂---被称为“失去了夸张的颜色后的平庸感”。

布鲁诺·巴贝:中国昆明,年

布鲁诺·巴贝:中国平遥,年

引用资料

董强《布鲁诺·巴贝的本色中国》

TheColorofChina?BrunoBarbey?MagnumPhotos

RolandBarthes《CameraLucida》

还可以读

中国人·系列合集

排队的中国人

老照片丨日本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

影像·真实的清末民初丨AlbertKahn

中国人家VS古巴人家丨RobertvanderHilst

外国女孩眼中的中国农村丨ViktoriaSorochinski

一个德国摄影师的中国式审美丨MichaelWolf

摄影界的亡命情侣丨RobertCapaGerdaTaro

每代人都认为下一代是没有童年的丨秋山亮二全集

重磅巨作!《中国与中国人影像》丨JohnThomson

马克·吕布丨东方印象·系列:从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日本到中国...

-End-

版权

浮图网

编辑

黄怡猫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文艺连萌?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ly/9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