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引言

数字技能是驾驭当代文化日益重要的关键元素。

如今创意产业范式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年举行了“创意产业地图白皮书”的20周年纪念活动,该文件由年以英国托尼布莱尔为首的新工党政府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迅速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被广为接受。

1

创意产业范式的整合

尽管,有时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制定者也会使用其他术语,但文化在全球经济中日益增长的地位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此外,有更多观点认为,未来工业需要创造力、数字技术和良好的管理才能真正地创新,这个观点已经在全球很多城市、地区和国家中占据了主导位置。

对政策制定者来说,定义创意产业是一个挑战。其他产业部门或一系列与创意产业融合的部门(如自动化行业、钢铁业、零售业、广告业等)在它们的产品生产过程以及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时往往会有一个清晰的逻辑。英国媒体文化与体育部将十三个产业纳入了创意产业范围中。这些产业分别是:广告、建筑、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电脑游戏录像以及视觉艺术等。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也对创意产业的类目进行了整理:

1.遗产(文化设施和景观、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品、节日庆典等);

2.创造性表演和视觉艺术;

3.电影与广播媒体;

4.出版媒体;

5.数字媒体(软件、电子游戏、数字内容节目);

6.设计;

7.创意服务(建筑、广告、创意研究与开发、娱乐服务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愿意将文化领域确定为六个直接领域和两个间接领域:

直接领域:

1.文化与自然遗产相关:博物馆、考古与历史遗迹、文化景观、自然遗产;

2.表演与庆典相关:表演艺术、音乐、节日、交易会和宴会;

3.视觉艺术和手工艺相关:高雅艺术、摄影、手工艺;

4.图书出版相关:图书、报纸杂志、其他印刷品、虚拟出版、图书馆、书展;

5.视听和互动媒体相关:电影与录像、电视视频、网络电视和播客、电子游戏;

6.设计和创意服务:时装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服务;广告服务等。

间接领域:

7.旅游、招待与住宿;

8.体育和娱乐,包括游乐园、主题公园和赌博。

创意产业可以被定义为艺术、媒体与产品设计、产业和实践的结合,它一方面与数字技术相关,一方面与文化遗产不可分割。它跨越了商业与公共非盈利性活动之间的界限,将美学或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结合起来,并通过版权和其他原始形式的知识产权创造收入。它同时制造了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形式,并且需要文化机构的支持才能维持可持续性地发展,包括在文化、文化存档、保护和展览、文化活动的组织以及对当前和未来的创意从业者的教育和培训等各方面与政府加强合作。

这个定义包含了上面提到的各种“类目”,但是基于类目的方法定义与测量创意产业的价值之间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艺术和各种商业活动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文化经济学家DavidThrosby认为艺术、媒体和设计行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输入人类的创造力,这就意味着需要与消费者沟通,这也意味着根据与消费者沟通而提供更好服务的个人或群体潜在地享有相关的原始知识产权。与此同时,斯罗索比将核心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核心文化产业(也称之为创造性艺术)拥有高质量的文化审美价值,而创意产业则更商业化并且能够产出更多经济价值(例如媒体业),例如利用创造力输入的相关创意产业(如广告、设计和时尚产业)。在政策术语中,这种方法被称为同心圆模型,它将创造性和表演艺术作为中心,并以此区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个模型在欧盟国家很有影响力,在那里文化创意产业更受青睐。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中国常用的一种模式。

随着创意产业范式的兴起,一系列相关概念也得到了发展。究竟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哪一个才是最精确的术语?更有声音提出创意经济一词最为恰当,这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考虑到有说法称在整个经济体中创造力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上升,将“创意产业”从广泛的经济体中撤出似乎有些诡异。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一些产业很快便不再是创意性的,并且文化创意将日益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中心力量(如下所述)。全球关于创意城市的文献也在不断增多,文化在热闹的城市繁荣景象中扮演着更全面的角色,这其中也包括经济利益,但经济属性并不是其唯一的性质。

最具影响力的创意城市公式之一是城市经济地理学家RichardFlorida提出的,他曾指出,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心是“人才磁铁”,他认为创意阶层是创意和知识型产业的核心。佛罗里达的观点被证明是有争议的,批评人士认为,他宣扬的是一种以商业为导向的“创业城市”,这种模式可能会变得过于泛滥,缺乏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包容度以及文化深度和多样性。事实上,佛罗里达已经收回了他之前关于创意城市的一些想法。他注意到,吸引所谓的创新阶层的策略的结果导致了城市不平等的加剧,同时也影响了年轻创意者所居住的郊外住房市场。

2

创意产业的模糊数字维度

数字技术和创意产业在第一时间成为了自然合作伙伴。上世纪90年代末创意产业建立了政策话语权,与此同时新一代的互联网企业家正在崛起,他们的创新平台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硬件。微软在年推出了网络浏览器,年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创建了私人性质的谷歌公司,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od。此外,与互联网发展相关的数字颠覆精神与人们的预期相重叠,即创意产业是基于保罗·斯通曼所谓的“软创新”(SoftInnovation),这一名词的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创新对美学或智力的需求远大于产品的性能。”

与此同时,关于创意产业的政策辩论往往对数字媒体的反应最为冷淡,有时甚至会充满敌意。在内斯塔、巴克什等人对英国创意产业政策的概述中,指责政策制定者除了澄清宽带基础设施和数字内容创新的质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之外,并不重视广播和电信在创意产业界的相关法律。澳大利亚在年颁布了文化政策指导文本——《创意澳大利亚》,声明了电脑视频游戏在创意产业界中的重要性,但其视线的焦点却没有离开传统艺术形式,创意产业公司仍然需要与一些残余思想作斗争,这些思想认为创意产业理应参与到如采矿业、农业或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中。在版权和知识产权等政策领域,传统出版业、影视、广播媒体产业和新的数字平台之间存在着对立的关系,前者指责后者破坏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如今,我们正努力将政策与数字经济联系起来并朝向创意产业方向发展。现在英国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文化和体育部门的机构,据其调查估计创意产业产值现在占英国经济总附加值的14.2%,并且在年到年间增长了33%,高于英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重要的是,数据解构了数字部门和文化部门,以及那些既属于数字化又属于文化行业的机构之间的关系。

▲年数字创意产业在DCMS经济评估中的位置

这种经过修改的计算方法使得创意产业可以被视为数字化与文化的交叉点,同时也可以看到某些数字产业不一定是文化性或创造性的,某些文化领域也不一定需要数字化。它还更好地确定了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如赌博、体育、旅游和非营利性或民间社会活动(如赛事和节日)等。

▲DCMS部门年GVA预估

对创意产业数据集的修订使创意产业与数字经济的关系更为现实。例如,毫无疑问,设计是销售数字硬件的核心(例如苹果iphon),在线流媒体服务(YouTub、Facbook视频、亚马逊Prim)对屏幕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但定义和统计上的障碍已经阻止了这种关系的充分获取。更普遍的是,我们不应该怀疑文化因素对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Amazon)寻求在美国设立第二家总部以补充其在西雅图的业务,这表明,文化便利性以及是否临近大学是影响其最终选择的关键性因素。

3

创意产业与全球经济:中国案例

数字经济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文化与科技的紧密联系,是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战略的显著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渐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融入全球经济意味着更多地接触全球文化,中国政府面临的问题在于在强大的西方媒体、娱乐和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能够最大化地展示政府形象,如何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在全球媒体和娱乐产业被“全球好莱坞”产品主导的情境下,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美国文化霸权更进一步扩大。随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的文化机构将面临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资本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文化价值观冲突。

中国社科院教授张小明将中国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

·年-年:注重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机构的商业活动,推进信息产业与媒体融合;

·年-年:承认文化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文化贸易往来,鼓励中国媒体文化机构“走出去”,同时提高经济实力与“软实力”;

·年-年:计划将文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贡献从2.6%提高到5%,并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能力以满足日益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消费需求和出口潜力。

当前数字创意产业被明确认定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与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等不分轩轾。“十三五”规划设想将数字内容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结合,并将文化渗透到中国互联网+ICT发展战略中。要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必须首先将其视为新的ICT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阶段应着力推进ICT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走向全球化的中国ICT品牌,通过细分参与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者群体深化文化市场,与投资上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计划相结合扩展出口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战略与全球文化、经济和政治战略密切相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确认“如今文化产业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战略的核心所在”,并且有大量的资本参与了中国主要媒体和文化机构的国际扩张,这些机构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全球电视网络)、新华社、中国日报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然而这种“走出去”的成功是喜忧参半的,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组织在进入国外市场时遇到了种种困难。

从纯粹的商业角度来看,大连万达和中国电影集团等公司在《速度与激情7》和《钢铁侠3》等好莱坞大片的共同投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与此同时西方观众却并不认为这些电影是“中国制造”,尽管通过这种渠道中国获得了全球发行路径并且取得了一些电影制作的“软技术”。

通过“一带一路”计划中国将可能进入软实力战略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础设施投资是让该计划目标国家接受中国硬件、软件和技术标准的关键因素,从而也越过了中国媒体和文化内涵的壁垒,有利于促进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新市场的拓展。

4

创意产业的数字化思考

之所以说创意产业数字化是正面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一方面它跨越了科学概念与信息技术实践之间的鸿沟,另一方面使艺术文化与创意结合成为可能。大众和评论家都认为创意产业发展初期的一个特点是,他们把商业管理领域的见解引入到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且将其应用于新的商业投机中。数字创意产业将那些已经用于ICTs的实践经验总结为了可持续的方式——如游戏开发,并且将这些经验作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它还系统性地扩展了从文化、美学和创新实践到技术领域的见解,迫使教育部门不得不追赶工业发展的脚步。

其次它改变了文化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主导了近期创意产业的评论风潮。尤其是在英国,许多曾经热衷于创意产业的人现在大都否认了创意产业可以为文化发展提供良好机会的说法。这似乎引出了学科分裂的问题——在文化、技术和经济创造力三者正日益有交叉的时候文化研究与经济分析和技术发展是否不可耦合?但不可否认的是将这些领域整合在一起符合跨学科研究的广泛趋势,有利于大学与外部利益相关者接触,而学科分裂只会给人文学科带来巨大的不幸。

第三,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看,把数字和创造性结合在一起对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面对“机器人的崛起”这一说法虽然仍有相当大的争议,但未来的工作可能就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相互啮合下完成的。显而易见的是,数字技术和创新能力的结合将为面对这种“威胁趋势”的毕业生提供一定程度的“未来防护”。

最后,全球文化贸易也正越来越数字化,不仅商品和服务正在经历这个过程,而且在我们购买、分享以及与社交媒体的同伴围绕商品服务进行互动时都离不开数字化。像区块链这样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快速增长表明了治理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这将首先影响到金融科技行业并进一步对整个创意产业产生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数字技能是驾驭当代文化日益重要的关键元素。

原文发表于李凤亮主编:《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年。

编辑/刘爱莲

翻译/李竞爽

美编/九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wh/6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