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1.html

年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已经热烈开赛一周了,球迷们已经嘶吼了几个日夜,哪怕是熬红了双眼,也要顶着时差看上几场自己最爱的球队的比赛。这一届世界杯,爆出了好几个冷门,德国开场秀便输给了墨西哥,而日本也出乎意料地踢赢了哥伦比亚。都说看球不能无酒,像世界杯这样顶级的足球赛事就更少不了要和球迷兄弟们喝上几杯。

不知道是不是世界杯主办方看中了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的酒文化,把这样一个最适合和喝酒联系在一起的运动项目放在俄罗斯举办,简直是太般配。

每一瓶伏特加里都

藏着一颗马铃薯

我们都知道伏特加是俄罗斯的传统酒精饮料,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蒸馏制成高达95度的酒精,再以蒸馏水淡化至40度-60度,再经过活性炭的过滤,使得酒质更加澄澈无色,这一系列工序造就了烈焰般刺激口感的伏特加。也因此使得伏特加在众多鸡尾酒的基酒中,最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和适应性。

我们总是说“酒是粮食精”,但是我们看到伏特加的原材料中竟然出现了马铃薯,其实每一瓶伏特加中都藏着一颗低调的马铃薯。据《纽约时报》报道,战争时期谷物短缺,这却激发了酿酒师的创造力。他们申请到了一些马铃薯,并把其中劣质、个头小的马铃薯通过蒸馏酿造,制成了酒精饮料。但是那个时期的美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伏特加,直到后来他们了解到俄罗斯人用马铃薯酿造的酒精饮料叫伏特加,这才得以在全球普及。

关于伏特加的故事,其实可以追溯到年,在古俄罗斯文献中第一次提到“伏特加”是诺夫哥罗德的编年史,最初伏特加的作用是“药”,用来擦洗伤口,服用后也可以减轻伤痛。这种原理大概是因为伏特加的高度酒精,能够消毒杀菌,以及服用后产生麻醉作用。

又过了年,在年的时候,叶卡捷琳娜一世颁布的官方文件中把“伏特加”赋予了酒精饮料的含义。不过,也有说法,早在15世纪末的俄罗斯,一群僧人制造出可以用于消毒的液体后,有人尝试饮用这种液体并觉得口感不错,这种液体便是伏特加的前身。

叶卡捷琳娜一世,于年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皇帝。

其实现在普遍被大家所接受的说法,伏特加正式出现是伊凡三世在年确定了俄罗斯人爱喝的这种白酒的国家垄断权,年,伊凡雷帝在莫斯科开了第一家伏特加酒馆,专供特辖军饮酒,获得了极高的利润,19世纪伏特加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一个巩固地位。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

因其冷酷无情的性格被称“雷帝”。

伏特加酒精浓度颇高,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它还不叫做“伏特加”,而是“第21号餐桌酒”、“面包酒”以及“烧酒”这样极其普通的名字。直到20世纪初,伏特加才正式被命名为“伏特加”,取自俄罗斯语中“亲爱的水”的谐音。

伏特加与俄罗斯人

在俄罗斯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可以没有美味的点心,但是不能没有足够的伏特加;可以没有愚昧的笑话,但是不能没有足够的伏特加;可以没有惊艳的女人,但是不能没有足够的伏特加;伏特加,多多益善!”可见伏特加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伏特加不但在生活上支撑了俄罗斯这个民族,它也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寄托,甚至影响了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的性格以及发展轨迹。伏特加的出现造就了俄罗斯人崇尚酒文明的性格,俄罗斯人平均每人每年能够消耗掉67瓶伏特加,而俄罗斯的男人更是把伏特加当作自己的“第一位妻子”,不知道俄罗斯的女性对此是否有异议。

托洛茨基,俄罗斯著名理论家与军事家。

年7月31日,俄罗斯在沙皇的命令下被禁止销售和生产酒精类产品。

十月革命爆发后,托洛茨基在《伏特加,教堂和电影院》一文中,提出革命首要目标是解决工人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伏特加专卖权,并号召工人在酒瘾上来后到电影院解除烦躁。

伏特加对俄罗斯这个民族性格的影响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战争期间,苏联国防部规定每名战士每天在前线都可以得到克的伏特加,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通常把他们称为“战斗民族”的原因吧。但是伏特加同样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俄罗斯人民的极端、消极等等。

不过,伏特加的烈性也在俄罗斯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俄罗斯人的热情、豪放、好客以及勇敢的性格也得益于伏特加。尽管俄罗斯人很爱喝酒,他们招待朋友的时候也非常热情真诚,但是他们从来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劝你喝酒。你能喝多少、想喝多少全凭喜好,但是无论你喝多喝少,他们都会准备足够的热情和足够的伏特加来招待你。

中国有酒鬼诗人李白,俄罗斯自然也有一群热爱伏特加的伟大人物,果然佳作都是在醉酒间产生的。不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还是流亡的作家亚历山大·库普林,都对伏特加痴迷不已。当代作家叶夫盖尼·波波夫也说:伏特加令构思情节更加容易。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一经出版便很快被引入中国。

其中,其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中译本是

鲁迅编辑的“现代文艺丛书”之一

伏特加果然是俄罗斯人的灵魂。

伏特加的

多种打开方式

我们日常经常能够品尝到很多不乏以伏特加作为基酒的鸡尾酒,但是伏特加最原始的喝法是最为古典原始的“冷冻伏特加”。冰镇后的伏特加略显粘稠,入口后酒体蔓延至喉咙、肠胃。口感醇厚却也十分炽烈。佐以鱼子酱、烤肠、咸鱼等食物,则是一种绝美享受。

冰镇的伏特加不能如红酒般细细品尝,盛放在小杯中的伏特加需一口饮尽。这样才能体会它的炽烈和热情。这种喝法在俄罗斯本土更为常见一些,因为俄罗斯气候寒冷,伏特加的需求量极大,伏特加能够帮助俄罗斯人度过漫长又寒冷的冬天。

另一种喝法就是我们常见到的作为鸡尾酒基酒,混合果汁或其他软饮,也可混合其他基酒制成味道层次丰富的鸡尾酒。

当然,伏特加还能救命,这绝对是一种高级的打开方式。医院的案例标明,曾经有一名自杀未遂的男子在抢救过程中,需要适当剂量的酒精,医院酒精紧缺,医生们不得不用一箱伏特加,每小时通过一根鼻腔导管,向病人胃部滴注约3个标准杯的伏特加。连续三天,病人完全康复,这真是不负伏特加“生命之水”的称号。

世界上最贵的

伏特加

年1月,号称世界上最贵的一瓶伏特加在酒吧老板布里安·英贝里的酒吧里被窃,这瓶价值万美元的伏特加的瓶身由3公斤黄金和3公斤白银铸成。据说目前已经被找回,但是瓶内的伏特加却没了,想必小偷也是个热爱伏特加的人。

BillionaireVodka

亿万富翁伏特加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一款伏特加。这款伏特加在制作过程中先通过冰、北欧白桦木炭以及碎钻的过滤,后装入缀满钻石的水晶瓶,外面还要抱上白金和铑制成的盒子,这款酒瓶的设计由奢侈品设计师LeonVerres设计,可谓极致奢华。

Russo-BaltiqueVodka

罗索-波罗的伏特加

无论是听到这个名字,还是看到这款酒的瓶身设计,都能够想到它和汽车的关系。这款万美元的伏特加来自军事汽车制造商罗索-波罗的,瓶身是复制了一辆罗索-波罗的汽车散热器。这辆车在年由一名记者从俄罗斯开到摩洛哥。

DivaVodka

女神伏特加

听名字就觉得这款伏特加非常有魅力,这款价格在万美元的女神伏特加被誉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伏特加”。这款酒先用冰过滤,之后再用北欧的白桦木炭过目,最后通过夹杂着宝石和半宝石的砂层再次过滤,最终得出了这款女神伏特加。

ImperialCollectionVodkafabergeeggs

至尊系列伏特加复活节彩蛋版

俄罗斯伏特加品牌至尊系列在英国推出了复活节彩蛋形状的伏特加酒瓶,这款酒瓶由俄罗斯工匠使用珐琅、水晶以及24克拉黄金镀金制成,价值近1万美元。这款酒瓶的外形仿照了金匠大师彼得·卡尔·法贝热在一个世纪前创造的世界著名珠宝彩蛋。

BelvedereVodka’sBelverBears

雪树伏特加贝尔韦尔熊

年,雪树伏特加品牌推出了一款售价美元的“贝尔韦尔熊”伏特加,这款伏特加只在法国一部分地区限量发行。这款酒瓶的设计由创作歌手DJJean-Roch设计,不但能把酒瓶挂在墙上,还能当作照明。

OvalVodkawithSwarovskicrystals

椭圆伏特加水晶版

椭圆伏特加在8年发布了这款瓶身镶满了施华洛世奇水晶的限量版伏特加,售价6,美元。瓶身上颗水晶打造出blingbling的美感,瓶身还镶嵌了一个造价高昂的可旋转液晶显示屏,被称为“荣耀者”。

IordanovVodkaDecadenceVersion

Iordanov伏特加颓废版

德国伏特加品牌Iordanov在年推出了“颓废版”伏特加,但这镶满了颗施华洛世奇水晶的瓶身怎么看也不像是“颓废”。Iordanov伏特加通常在瓶中会有水晶骨头的图案,并且口味丰富。

elitbyStolichnaya

苏联红牌elit伏特加

年,苏联红牌推出了这款采用新西兰泉水制成的伏特加,酒瓶采用了稀有的水晶,全球限量瓶,售价美元。

AlizéRoseValentine’sDayedition

阿利兹玫瑰情人节版

粉嫩的瓶身设计是专门为了情人节而作,每个镶满了粉色白色水晶的瓶子制作都需要个小时。这瓶售价0美元的伏特加是由甜酒和干邑生产商阿利兹推出的,融合了法国伏特加、VS干邑、百香果等多种材料。

AbsolutCrystal

绝对水晶伏特加

这款伏特加只推出了瓶,每瓶0美元,并且每瓶都有编号。这款伏特加的设计来自瑞典二人组SkogsbergSmart,每个酒瓶都是人工吹制、手工切割和雕刻而成。

SpirytusRektyfikowany

这款名为Spirytus的伏特加的特别之处不在于它的价格,而是它的度数。酒的度数最高也高不过75%的医用酒精,但是Spirytus却有着96%的酒精含量,会喝酒的人或许也能体验到一秒断片的感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TheEnd

罗博粉丝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jt/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