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3“GOODMorning”

前段时间看完了一本书,但是读书笔记我迟迟不知道要怎么写。

这本书到手的也是一件很机缘巧合的事,那个时候我想买的是保罗索鲁的《在中国大地上》。

记得搜索引擎上搜索出来的就是自己想要的那本书,可不知怎么,后面买到手之后一拆开发现作者和书壳上的Stoner让我呆愣在原地。

这个乌龙事件让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书买来之后因为太厚,我一度拖着没读。但没想到,一打开就没收住。原以为四月份也就只能读完三本书,但没想到临到月底才打开的《斯通纳》竟一周就看完了。以我的速度,我原以为,要看上半个月。并且这本书和我平常阅读书籍的写作手法都不太相同,不像散文,也没有使用插叙倒叙的手法。平平淡淡,却掷地有声。

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写实的手法,将一个人的人生娓娓道来,从青年到老年到死亡。

斯通纳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在他快二十岁的时候父母花了很大的力气把他送到密苏里大学去学农,希望他学到的知识能帮到自己家的农场。可是,在大二必修的英国文学概论课上他机缘巧合的推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并且深深地爱上了文学,最后成为了一名文学系的助理教授。在大学生活中他遇到了自己文学路上的引路人,他的贵人,他的伯乐——阿切尔斯隆。带他读研,让他读博。给他在学校找了实习助教的职位,让他能够边读书边工作,看到后面,我会有一种,斯通纳,和斯隆越来越像的感觉。文学和校园对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是一生的挚爱也是一生的归属。斯通纳最后也因为这两件事,艰苦的的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斯通纳的那个年代,并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可这些对他没有任何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的朋友们都让他一起参军,但他没有,每天照常上课,读书,写作。这场战争,他失去了最好的一个朋友。战争结束之后,另一个好朋友费奇参军回来了,继续完成了学业,也因为这次参军,回来之后成了校长身边的得力助手,举行了一场聚会。在那里,斯通纳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在我以为他肯定错过这段感情的时候,他却主动拉着费奇给他介绍,并且很快,他就结婚了。这个速度,都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按照世俗的情节来说,家庭富裕长得又十分漂亮的伊迪丝或是她的家人是看不上斯通纳的。但比起这些来说,这段婚姻,的确很失败。和家庭阶级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伊迪丝在我看来是一个十分冷漠且神经质的人,她生长的环境,让她不知道怎么爱别人。女儿出生了,一直都是斯通纳照顾换尿布喂奶,从孩子生下来也没好好看过,抱过。一次,她心血来潮,想要抱抱孩子,可是就抱了一会儿便嫌弃的给斯通纳,此后的时间,一直到他对斯通纳的厌恶到了极致需要发泄开始,也就是从那之后间,斯通纳再也没能跟女儿好好说话,最后女儿,也变得像伊迪丝一样。冷漠,不知道怎么爱别人。即使到现在,我始终都不知道伊迪丝到底为什么那么厌恶他。那段婚姻生活,让我感到压抑。至此之后,斯通纳如果不是十分想念女儿,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学校。研究,写作,看论文。现在,我再去回想斯通纳这个形象的时候就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一个非常典型的知识份子的形象。在某些事情上他与世俗的社会所疏离,但在一些事情上又十分的偏执,不惜碰壁也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果将他的一生这样平铺开来看的话,其实是非常无趣的一生。但我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我们理解和看到的一生。我看了豆瓣上对这本书的评价。像这种书,好的人会觉得它十分好,不好的人,怎么也不觉得它好。大多都是在评价,看不下去,太无聊了。但也部分人觉得他好。可就算有人觉得斯通纳不怎么样,在我这里,我会一直喜欢斯通纳。并且还有和我一样喜欢斯通纳的人,这样看来,也不算孤单。毕竟,有人和我一样有同样的品味。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一生平铺来看,虽然有起起落落。

但始终,都是平凡的人的一生。

可是再平凡,再无趣,也是自己的人生。

斯通纳带给我了一些非常坚定的内心。

坚持自己所热爱的,坚持自己的想法。

学会放弃。

活好自己的一生。

祝你,也祝我。

—END—

人五

只是一个小人物

▼推荐阅读▼

图源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人五

点个在看就好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ly/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