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c/140310/4350935.html
读游记也有些年头了,感觉读了不少年那句话才传遍祖国大地,身体和心灵,至少有一个在路上。最开始读的是余秋雨,他那种文笔和行文习惯,一个中学生看来简直是惊为天人,不过现在也有小学教育从业者说,散文,你就去读余秋雨好了,估计读多了,考试的散文形式就没问题了,这一套,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好用。在之后是林达和叶永烈,走出国门了,美国、西班牙,总之是《一路走来一路读》,少不得一边读一边羡慕。然后就突然发现了村上春树的游记,他的更确切地说应该不是游记,因为他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意义上的在游,他是真实地两只脚踏在异地在感受,因为村上春树的旅行记录,比如《雨天炎天》,比如《远方的鼓声》,彻底改变了我的旅行观念,我不再执着于出门前做攻略出门后打卡的行程方式,走得越来越随性,但却越来越能够感受到异地的风景。但今年重新回去读了半本《雨天炎天》,竟然禁不住念叨,他怎么能这么啰嗦。我们阅读游记的时候到底在读什么,我们在旅行的时候到底在感受什么,这些都只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但好看的游记,必然意味着里面藏着个好看的灵魂,能够在书中与有趣儿的灵魂相遇,从哪个意义上来说,都是一件颇为有趣儿的事儿。但中间有好几年,我热衷于满世界跑,反而不怎么读游记了,特别是要去哪个地方,会读这个地方的历史,读这个地方作家的作品,反而不想阅读这个地方相关的游记,生怕带着作者的眼睛出门,附和着作者的感受看世界。这两年出不得门,才又开始想起阅读这个路径。当我拾起这一类的书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家姑娘竟然也会和我一起来读,和我一起哈哈大笑,并且通过这些旅行的见闻,一点点去感受这个世界,知道点人文地理,也知道一点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我才发现,旅行的书籍,不仅能邂逅有趣的灵魂,还能在心中种下小小的种子,引领着心通往更广阔的地方。因此,推荐几本旅行小书。《从大都到上都》作者:罗新这本书整整看了两个月。最初遇到它是出于总是往远了跑,而却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就想找本写北京周边的书,然后,就碰到了它,可真是好书啊。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罗新,从健德门出发,一路徒步到蒙古上都,走的是当年皇帝专属的“官道”。文字一点也不张扬,时而写在路上,时而写元明那段历史,时而也会写一些近年来的时事,写身边的人,写周围的物,写乡村变化,也写研究历史中的变化。这样的随笔,真是见真功力。这样的路途,也是真吸引人。近两年读了好几本类似的历史背景的学者写的小书,都觉得还不错,比如《陈从周说塔》,比如《问彼嵩洛》。《通往涓涓细流之路》作者:比尔·布莱森

比尔·布莱森是旅行类书籍界的多产作家,感觉都可以称得上著作等身了,他是美国人,后来移居英国,热爱英国的风光,也在英国养成了那种特有的英式幽默,很多英语的中级学习者,也会去阅读比尔·布莱森的书籍,语言难度不高,但优美而可读性强。

这一本里面的他每天认真漫步在英国各种各样的小镇,景点,博物馆,街道,码头,认真地记录,讲述,吐槽。也因由他的吐槽,才知道对于任何一个国度的人来说,这五十年来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变都比任何一个时期的冲击力更为强烈,做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也一样在面临着乡镇的衰败,道路的拥挤,被工业化和文化沙漠。

老了的比尔·布莱森对这一切都不能容忍,他每走在一个地方几乎都在回忆和生气,有那种美好的世界怎么能变成这个样子的中老年人特有的无奈和爱。他自己当然也知道,但他就想把这些情绪表达出来吧。

《在中国大地上》

作者:保罗·索鲁

保罗·索普一样是著名的被贴上游记作家标签的这一行业代表类人物,可惜我目前只读完了这一本,其他更为著名的还有《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火车大巴扎》《美国深南之旅》《旅行之道》等等。他的书都很厚,但就这一本来说,写的很顺畅,读起来相当快。可惜在阅读这一本的过程中,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那点自尊心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折磨着我,如果一个中国人写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铁路,中国的城市,我估计会看得很欢乐,也会深深赞叹作者的幽默吐槽本领。但作者是一个外国人,我就没法好好地享受这一切了。我最喜欢的几个章节,就是作者自己在中国呆的最舒服的几个地方,在那几个地方,人迹罕至,虽然条件恶劣,但作者停止了抱怨和观察,身心融入其中得享受着这一切。真希望我们的祖国大地,可以有更多更多这样的,还保持着地方特色的淳朴的属于中国独特的可爱的地方。

《旅行与读书》

作者:廖志宏

这本书遇到的时候也是颇为喜欢,特别喜欢作者旅行的时候的那种状态,不爱“被规划的、没有弹性、也缺少意外惊奇的鸟笼旅行”,喜欢记录旅途中的各种小惊奇。还记得读完这本我最大的感触是,这本游记,没去过的地方全是诱惑,去过的地方全是回忆。

《缅甸小日子》

作者:盖·德利斯勒

其实比起游记,我更为羡慕这样的人,他们能一边游一边画,最开始看到的是妹尾河童的窥视系列,觉得这样的人真有才啊。不过妹尾河童擅长发觉旅途中的细节,而这一本书的作者画风与妹尾河童完全不同,他擅长记录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除了这本漫画集,还有谷口治郎的《散步去》那个画风完全是日系的,更着重于主人公的感受,不仅是视觉,甚至听和嗅,都会从纸上溢出来,都是旅行类书籍中不可多得的作品。

《说吧,叙利亚》

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

从这本书里第一次知道阿加莎的丈夫是一位考古学家,想想他们的家庭生活,一边看着丈夫挖残骸,一边对着书稿想怎么处理尸体。脱离了侦探小说的阿加莎笔触居然如此幽默,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全书写了连续几年在叙利亚陪丈夫考古的故事,二战前夕,条件自不必说,欧亚人民的各种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更是了不得,但她的笔下全都是轻松好玩的事儿。想想阿加莎在战火中的伦敦,一边回忆一边用这样的文字记录曾经在叙利亚的生活,真是了不起。

《远方的鼓声》

作者:村上春树

虽然吐槽了村上春树的游记颇为啰嗦,我仍然要把他的几本列上来,《雨天炎天》主要写希腊和土耳其,《远方的鼓声》写希腊和意大利,而《边境,近境》写美国、墨西哥、中国好几个国家。他的文字里面,藏着他的处世哲学。

《黄河之旅》

作者:比尔·波特

比尔·波特的书在中国也算是流行了几十年了,可人们知道的还是只有《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这段时间又看了他的两本,一本《黄河之旅》,一本《寻人不遇》。这本《黄河之旅》因为是一档广播节目后来集结成书,有人说文笔方面和《空谷幽兰》不可比,因此评价并不高,但我却读的兴趣盎然,虽然确实是旅行中的流水账,但一个外国人沿着黄河走了一程,去过好些个我这个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小众历史名城,中国的历史文化穿插于字里行间,真的是很有意思。这本和《寻人不遇》,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有兴趣的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小朋友来说也是非常友好,有意思,入门门槛又不高。

还有两本推荐,也想放在这里,虽然不算是游记。

一本是《孤筏重洋》,作者是挪威的年轻学者海雅达尔,他认为太平洋中心的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原住民来自南美沿海,但没人相信简简单单的木筏能够在海上个穿越着遥远的距离,所以他真的召集了几个人,做了个大木筏,不带任何现代化工具出发了,书中记录了从筹备开始到成功的三个多月行程,这样充满勇气的故事,真的非常值得反复被推荐。

另一本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小短篇,每一篇都是城市风采,每一篇里的城市都不存在。卡尔维诺笔下的城市,真的都不存在吗,也许我们应该在旅途中带着它,停下来,找一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mj/9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