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创于#MOVIE木卫经二哥授权后转载

刚上网那些年,流行穷游。后来,是说走就走,诗和远方。如今,朋友圈打卡、小红书看攻略,三亚冲浪东北滑雪都归入旅游。

上网之前呢?世界就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迷雾空白。

我碰巧是一个对地图和世界都有好奇心的人,所以自认是喜欢旅行的。但旅行绝非等于打卡攻略。按照游记文学的说法,那是观光游客和旅人的区别。这种相对小众的文体,在大陆不太受重视,但在欧美,尤其是英伦,它与艺术评论一样,都是相对规范、有历史传统可循的文体。这也激励一批又一批的人类,出于各种目的,走到世界各地,其中就有从特立尼达到英国成就作家梦想的奈保尔。

这个榜单也并非都是去年新书,兼顾了以前的经典游记文学,还有入门理论和工具书。说起来,也没有太大参考价值,因为纯粹是我个人兴趣和旅行清单目的地使然。权当因为疫情封关,大家过把想象瘾。

年度

木卫二最爱的十本游记文学

《通往涓涓细流之路》比尔·布莱森??英国讨论当下时的英国,大概要从无效的旅行证件和二等公民说起。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年,苏格兰脱英投票之际,美国佬比尔·布莱森,选择入籍英国,成为女王子民。比尔·布莱森,男,老码字人。他在此前就写过一本游记,也是关于英国的,叫《“小不列颠”札记》——但我没有读过。豆瓣上有两千多人读过,在游记文学里面,算是很喜人的数字了。布莱森更出名的作品,是科普文学,或许你刚好读过《人体简史》、《万物简史》,反正这么一看,他的写作风格,就是相似的,冷不防地抖露各种趣闻故事。大英新子民老比尔,他给自己划了一条贯穿大不列颠、号称直线距离最长的“布莱森路线”,然后,就在自己的国家,从南到北,开始了又一趟新的旅行(本书大部分篇幅是关于英格兰)。全书充斥挖苦、揶揄、英国式幽默,还有恶毒的歹念和吐槽——然而你每次大笑之际一直到合上本书,都会明白这个老头子是多么爱英国????。书中有多处“最好”、“最棒”之类,主观到不能再主观的论断,但比尔挖了一堆啼笑皆非的名人故居轶事。且以印象深刻的,看埃弗顿比赛章节为例,布莱森的恶搞写法,与保罗·索鲁描写令人难忘的中美洲地狱足球赛,各有千秋。《缅甸小日子》盖·德利斯勒??缅甸本书内容,是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陪无国界医生组织妻子的“仰光一年”,时间段是-年,也就是昂山素季还没有被释放之前,缅甸还处于军政府统治之下。盖以NGO组织家属,带娃家庭主男,国际漫画家,“盖居士”等形象出现,口吻轻松,带出了这一年的日常生活,如何适应在异国的吃穿住行用,发些无伤大雅的牢骚,记下缅甸的种种不可思议:看报淘碟坐飞机等等——以绘本的形式,不设阅读障碍。书中有单列的小标题故事,也有无气泡框的纯漫画分镜头,平衡了缺乏宏大主题的日常琐碎感,以视角取胜。盖也讲过平壤和耶路撒冷等地方的旅行居住见闻,他甚至还来过上世纪的中国深圳。前几天,缅甸军政府又搞政变了。再这么着,昂山素季都要三进三出了。或许隔岸观火的话,在多数中国人看来,缅甸永远是那个封闭的国度,甘当东南亚的隐秘角落。只是,我也想起《在缅甸寻找乔治·奥威尔》后记(这本书也可以看做是一本??游记),自学了缅语、半个缅甸通的艾玛·拉金,根本看不到缅甸有民主转型的信号,恶龙的故事还要继续。如今也有人说,从年到年,缅甸所呈现的局面,依然是一种妥协的假象。但也是在这五年,许多外来者,包括中国游客,都成功抵达了缅甸,带走了平和的风景,或者干热的故事。PS:普利策获得主,要脚踏地球,徒步实践“走出伊甸园”计划的保罗·萨洛佩克,走了七年路的他,被新冠困在缅甸,现在又赶上了政变。这就是缅甸,这也是我们的世界。《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除了电影Ulzhan中(《乌尔詹》,又译《如果荒漠,一个旅人》),有看到中亚斯坦的风貌。作为地理爱好者的我,对中亚的认知,只能停留在哈萨克从阿拉木图迁都阿斯塔纳又改名努尔苏丹?再多一些,是国人在吉尔吉斯闹市某些片区不受欢迎之类的报道。直到年,沿国道,走到帕米尔高原脚下,遥想当年斯文·赫定爵士等人从西方来,我丝毫不觉得,旅途走到了终点。相反,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在边境另一头等着我。至于中亚路线,伴随世界局势,如今复归封闭坎坷,就像作者在土库曼斯坦吃了闭门羹。几个斯坦围绕着美、俄、中作独自流放的卫星运动,家门口还有遗留下来的纷争问题(豆瓣上还有看到有人健身强体,在荒漠上暴走,勇闯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拜科努尔基地的壮举)。但在咸海蒸发干涸消失之类的人类大背景下,期待有更多中文写作者大步出走。更直观的对比,个人会觉得,刘子超这本《失落的卫星》,比《沿着季风的方向》好。、《罩袍之刺》原老未??阿富汗相同的八零后中文作者身份,原老未与刘子超笔下、照片中所呈现出来的中西亚洲世界,显然是不太一样的。刘子超无疑参考了英国旅行文学的传统方法写作,而原老未有更多时间,用更近的距离,在讲个人见闻故事。二者只有方法的不同,而没有高下之分。原因很简单,作为女性,原老未能进入到穆斯林家中,与女性交流,换成一名男性作者,那是不可能想象的。再者,单就许多人印象来说,阿富汗无疑比中亚斯坦更危险——尤其是一名孤胆深入的女性。书中提到一个片段??,攻下坎大哈之后,塔利班将当地的电影院,夷为平地,掘地三米——原来不仅是电影院??建筑,就连电影院底下的土壤都被认为是“不洁”的。《歌之版图》布鲁斯·查特文??澳大利亚游记大致会被归入非虚构写作。布鲁斯·查特文则是个例外,显然,他经常在编故事,让人信以为真。如同《残酷剧场》所写到的,查特文老友赫尔佐格也喜欢在纪录片里头编故事,但是,他们都通过制造身临其境的虚拟人物故事,变着法子去酝酿主题,令真相更加真实。作为作家的布鲁斯,写作生涯相当短暂。他是靠风格取胜的那种类型,譬如出现在《歌之版图》中后段的大篇幅笔记。如果你对他感兴趣,也可以看看赫尔佐格拍摄的《流浪者:追随布鲁斯·查特文的脚步》。《歌之版图》展示了一个用歌谣来记录山川河流的土澳大梦时代。如果沿着书中一再出现的南北纵贯路线——即帝汶海的达尔文,到阿德莱德,在地图上就可以把澳洲像切苹果似的,一分为二。原住民自祖先那沿袭传唱歌谣,它标记出莽莽苍苍大地上的迁徙路线,会随着移动的速度变化(比如在一辆越野吉普上),直到语无伦次,像咒语般消失。不过这译本,还是有一些错别字,连白千层树这种代表树木都没翻译出来,实在不应该。同样现象也出现在三联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连我英文这么烂的人都看出来毛病,也不怪中文世界一直对查特文的著作评价不高了。《前往阿姆河之乡》罗伯特·拜伦??伊朗/阿富汗英国佬旅行写作的代表之作,之前木卫号上有推文提过。拜伦基本上是奔着伊斯兰建筑而去的,我尤其佩服他透过文字去勾勒建筑样貌的能力。《前往阿姆河之乡》也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远行译丛”。如果要入门游记文学,这套丛书还是上佳选择。《幽暗国度》V.S.奈保尔????印度《幽暗国度》是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第一部。我暂时也只读了这一部,奈保尔的游记作品还有《重访加勒比》、《信徒国度》、《不止信仰》等。奈保尔弟弟希万·奈保尔也写游记,但跟他们父亲一样,英年早逝。对于婆罗门出身、但在特立尼达充当没有过去、身处黑暗中的殖民地移民来说,印度并不是一个乱糟糟、热气蒸腾、危机四伏的旅行目的地那么简单。如果说,奈保尔的文学梦想,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亲。那么,他性格中的矛盾,阴暗和不为人知,甚至是他所刻意隐藏的,或许就藏在这片南亚次大陆。尤其结尾段落,有个小孩想搭他的顺风车进城,他来了一句,“不,让这个小泼皮走路吧。”实在太奈保尔了。《旅行的意义》克雷格·史托迪??史托迪在这本书中,论文般解读了对抗观光游的终极意义。作者准备了挺多关于旅行的干货知识。不过,重复前后章的引文(敲黑板划重点),有点太像上课了。当然,对很多人来说,旅行也并没有这么严肃复杂,你只要迈开腿就是了,打破眼前的舒适区。《旅行之道》保罗·索鲁??“游记大拿”保罗·索鲁的游记阅读指南,或叫它——如何着手开始一段旅行并写出来一本游记。这本手感卖相很好,是为数不多我拿到手里,内心艳羡我自己也要出一本这样的书就好了那种心理…保罗·索鲁擅长游记,以至于评价说,他那本《维迪亚爵士的影子》绝对是关于恩师奈保尔的真人真事,因为以他的虚构能力,绝对编不出来那些事。《在中国的大地上》,最新的,刚出来的一本保罗·索鲁,也就是台版的《骑乘铁公鸡》。大陆版有删减处理,你懂的。以下评价针对台版:一直到今天,许多人还是不愿意面对藏地、馕区或者。保罗·索鲁因为最后一章,断言火车无法通往拉萨被拉出来鞭尸过,但恰是最后一章,出现了他之前游记中奇人囧事,难以想象的冒险感(实话说也是本书较为欠缺的。中国司机驾车疯狂遭遇,不知有没有影响何伟围绕行车驾驶手册的寻路之旅)。我对人物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开篇那个一路收集石头的西方游客。铁路在s时代,依然是中国最有动力的血脉,对年才通火车的山西小城,年的动车高铁时代,以及至今还没修好车站的县境。火车上的无尽之梦,依然值得向往。现实中,据说老保罗已经写好了一本墨西哥游记。他年纪大了,只能在美洲自驾蹦跶。这本《美国深南之旅》,算是大陆能搜寻到的,他最新的一趟旅行。内容就是寻路美国南部的意思。因为读过书中一些可怕的私行,导致我再看《美国不平等的起源》,似乎没有那么震惊了。以及敲重点,这居然是保罗索鲁第一次自驾游,他已经72岁了。游记架构是秋、冬、春、夏的自然更迭,就像密西西比河岸,南部农场的农作物,有了一个完整的收成年份(书中被拜访最多的是一些农民)。南方诸州依然有不少种族歧视的暗流,作者更是直接诛心阿肯色州出身的克林顿。不过我较喜欢的,还是对福克纳等南方作家的讨论,包括那位六十几岁开始写作、却不想长命百岁的老玛丽。结尾一篇文字(不少人可能坚持不到,而是声讨老保罗有凑字数之嫌),提升了这本稍显松垮,布满棉花之类填充物的游记。在老人河的欷歔中,有种继续探险不认命的信念。在美国旅行太方便太容易,以至于作家们只能凭空制造一些凶险。作者一边吐槽别人,一边打脸自己,这趟行程中,还有过去在非洲和中国。《丈量世界》??这本工具书,最适合发呆或者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拿出来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大,顺便打击下自己,原来还有那么多地方没去过。·END·

推荐阅读:收藏!全国68家书店春节探店攻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wh/8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