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在中国大地上遇见80年代的中国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www.gansulawyer.net/ 80年代据说是一段十分美好梦幻的时代,那时候大家都没钱却又都怀有理想,没有人出过国却人人在读萨特和普希金,那个时候大家爱文学爱跳舞爱浪漫却唯独不那么爱钱,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人心是善良的......经常有人怀念八十年代,觉得那是理想的年代,怀揣着梦想,对未来的一切都是充满着期待。 作为在八十年代末尾出生的我没有经历过这一切,只是内心悄悄想着,这么美好仿佛假象,真的是这样吗?我很怀疑,毕竟现在怀念的人正好是50岁左右的年纪,人们普遍喜欢对年轻时的记忆带有滤镜,其实他们怀念的不是时代而是青春。于是正好看到了这本书《在中国的大地上~搭火车旅行记》出版,作者为著名旅行作家保罗索鲁,以毒舌刻薄闻名,我想看看在刻薄人眼中那时候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扒了滤镜是个什么底色。 其实这本写于年,但是大陆并没有出版过,在年底是首次出版,没电子版本,我只能下单买了实体书。 许久不看纸质书还真有点不习惯,首先就觉得字就很小,作为一个视力1.5的人都感觉都要靠近了看才看得清楚,而且书很厚有近页,拿着手里觉得沉,只能端坐在桌子边上读书,感觉像复习考试,不太自在。原来还比较矫情的觉读书还是应该拿在手里的纸书才有感觉,但现在越来越喜欢用Kindle来看(此处非广告),主要是轻便可以随时随地的看,在任何姿势下看,而且字体可大可小,看到有意思的地方还可以随时标记随时搜索。而且我看的是内容,效率第一,要找那感觉干啥......科技果然还是改变了人的习惯。 没了电子书随时标记的功能,要作记录就只能手动作记号,读完,整本书被我贴成了这样?? 说回本书吧 保罗索鲁在年-年以一年的时间来游历中国,他从伦敦出发坐着"东方快车"一路向东,途径法国、德国、前苏联、蒙古、然后进入到中国境内。本书跟想象中的游记不同,他既没有写什么优美的景色也没有写什么景点名胜,主要是记录一路上他眼中所观察到的当地风土和人,而地点也主要是在火车上,因为他认为,火车本也应该是旅行的目的地,因为能集中的看到各种各样的人。 他经常咄咄逼人,会专门挑别人难堪的话题来问,然后拿出自己的小本子拼命的记录。他很少说好话,对别人刻薄对自己也不留情面,但是有时候又显得那么真诚,他不会避免那些落后的可笑的一面,但同时也会赞赏那些坚韧品质和友好的人们,他的刻薄没有什么恶意,反而比虚伪的夸赞要好的多。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和中国人和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有点不同,人一般觉得自己应该最了解自己,但是往往外人所看到的反而和自己认为的有所偏差,就像经常有人觉得自己性格内向,但是在外人看来明明就是个话痨,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从外人的角度来看,也许会更加真实。 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坐上了绿皮火车,跟随他一路开向了80年代的中国。到中国之前,他顺路记录了经过的巴黎,但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丽巴黎,而是一个冰冷而无趣的城市,没有被保护好的塔和博物馆,灰蒙蒙的郊区"似乎都是专门为鼓励别人自杀而修建的"。他路过柏林,觉得柏林是一座分裂又荒谬的城市。路过苏联,通货膨胀,女人们愿意拿身体换美元,人们排着长队为了买几个烂番茄,离开时候爆发了切尔诺贝利泄漏事件......真的感觉就是大厦将倾的前夕。 最后从蒙古进入中国,当时已经改革开放近10年,虽然条件依然落后,但人们面带笑容,治安良好、粮食充足,积极向上,对比之下,真的觉得是走到了希望的田野上。借用个图展示下作者游历的路线,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从冬天到夏天又回到冬天。 他一路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大学生,工人,军人、学者,出租车司机、香港人游客、来华工作的外国人,于他们交谈,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尽量成为一个彻底的旁观者,通过他的观察,我发现了一些很意外的事情: 1、当时中国已经比较富裕了,比起苏联的通货膨胀粮食短缺,经济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2、大城市里已经很商业化了,几乎看不到70年代和革命年代的任何痕迹了,外商大量涌入了中国,外国游客也并不少见,但是美元仍然是硬通货,哪怕到了偏远地区,也会有人拉着要换美元。 3、当时学者们还活在象牙塔里,认为人民依然是封闭的,有很多书是不让看的,比如《》、《动物庄园》,但其实民间图书馆里早就随处可见自由借出了。 4、由于当年新加坡政府十分的严苛,让不少新加坡人来中国投奔"邓公"。 5、mao主席在外国的评价其实比在中国更高,中国人更喜欢周总理觉得他是个好人,大概是更符合儒家中的君子形象吧。 6、80年代日本正好崛起到了最高峰的时候,当时的美国人觉得日本是在企图以主导经济来统治世界,反日情绪高涨,这感觉是不是和现在的状况有些相似.... 7、在他看来中国人说话耿直而直率,并不太会掩饰或者委婉的表达,经常直言不讳。 8、中国列车上,列车员总是急不可耐的收拾床铺,但其实这些被单床铺都是4天才洗一次的。 9、与其说80年代大家充满了理想与希望,其实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迷茫,跟我们如今年轻人的焦虑还不同,而是一种真的不知道应该要做什么的迷茫。世界的大门忽然打开,百废待兴,但又觉得无从下手。 除了以上这些意外发现,以下是摘抄我认为书中有意思的一些文字: 关于对中国的印象 到过中国的人,不论是认真的旅行者、匆匆一瞥的观光客,还是四处寻找廉价商品的淘货者,都不约而同的表示"那里太累了",在这个国家,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这更让你疯狂的想坐下来歇歇。中国人不就是这样吗?他们永远在四处奔忙,即使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之久,他们也还是那样,中国历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之一,就是他的人民总是不知疲倦,步履不停。 中国所经受的磨难,比地球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然而,他挺过来了,甚至繁荣了起来。我开始想象,如果计算机集体爆炸,卫星全部烧毁,所有喷气式客机都从空中坠落,我们最终从高科技的梦中醒来,很久很久以后,中国人应该还在开着那些呼哧呼哧的火车继续前进,他人仍然还在古老的梯田上耕作,心满意足的生活在窑洞里,用于毛笔沾着墨水书写着自己的历史。 中国的历史层层叠叠交叠,现在总要抹去掉过去的某些东西,这点在路边就显露无疑。大字报标语不是被刷上了丰田汽车广告就是变成了牙刷和手表的广告。 他眼中的中国人 在中国看到以前的zz犯时候,我经常会有这种感觉。他们经历过孤独困苦甚至辱骂虐待,但似乎从未因此而变得脆弱。相反,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他们对关押者表示不屑,他们不仅信念坚定,而且对此直言不讳。 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停地大笑是一种焦虑的表现,而轻快地偷笑则意味着有些东西出了很严重的差错。 吃东西时是中国人感到最自在的时候。在他们眼里,一顿饭经常是一次慰藉,一场欢庆。 桌上最后几盘菜也被撤下去,焦先生有点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我们互相道谢。后来再也没人说客套话,也没人在一起闲聊,更没有人徘徊逗留。中国的宴席总是这样嘎然而止,没有比这更唐突的了。 香港受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奇怪的是,香港真正讲英文的人很少,它其实是广东省的一部分。英国文化并没有渗透进去,到处都是广东文化。 这节卧铺车厢里全是穿这种滑雪服的香港人,他们直接从九龙上车。此前他们从未来过中国内地,从来没见过雪。他们英语很糟糕,而且不会说普通话。和我见过的大部分香港人一样,他们身上土气十足,而且虚荣做作的可笑。他们营养不错,但脑子却相当不清楚,对政治的看法也很天真。在某些方面,香港和英国本土有点相似:他们都是由一堆海岛组成,都存在移民和语言隔阂的问题,并且都有着森严的阶级制度。 车上的大多数服务员都是动作粗暴而态度友好。他们不会对你低三下四,也不会想方设法的找你要消费--这里根本不给小费。他们做事专注而不拘小节,而不是真正的粗暴。要是有人吼他们,他们会以牙还牙的吼回去。 付先生睡着了,这样一种疯狂和疲劳交替往复的状况我以前在中国也见过。这似乎就是中国的一种生活方式:先是全神贯注或是马不停蹄地拼命劳动,然后突然就停下来睡着了。在火车里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两个正手舞足蹈侃侃而谈的人会突然停下,开始像牛蛙一样打起呼噜来。 对中国的一些城市 上海之行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拥挤的人群和交通--人与车辆争夺先行权;因为恐怖和美丽的强烈反差,也因为它神经质般的活力,这是一种上海所独有的狂乱。上海人对于这座城市有种归属感,就像纽约人强烈认同自己的城市。那既不是沙文主义,也不是什么市民自豪。那是一种共同的体验,是相同的烦恼和抱怨,它是一种"他很糟糕,但我还是爱他"的态度。 保罗索鲁的最后一站来到了西藏拉萨,从青海西宁坐火车到格尔木,雇了个不太靠谱的司机开车进藏,中间过程十分惊险,大雪冰寒、高原反应、遇到沙尘、翻车、车胎受损,晚上无处投宿,早上发现自己睡在粪坑里等一系列让人崩溃的事。但当他最后到达拉萨,看到雪域高原那光、那空气、那四下无人的旷野,那平原和山峰,仿佛充满了魔力一般,不禁潸然泪下。直到最后旅程结束时,他双手合十,对着雪山发出了笨拙的咒语:请让我再回到这里。 作者在年来中国的时候40多岁,正值盛年,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他也已经是个70多岁的老头了,不知道他的咒语是否有灵验,之后有没有再次来到中国,如果来到了,那么他应该会看到他所断言的铁路无法通向西藏的判断已经被打破,不仅如此,当年伴随他一年旅行的绿皮火车也已经被高铁取代,跟着八十年代逐渐成为了模糊的记忆。 这是本有趣的书,虽然可能并不是那么深刻(毕竟大部分时间都在火车上)算是他的个人观察,但是仍值得读一读,毕竟人永远好奇别人眼中看自己是个什么样子,更好奇过去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而对照如今,到底又改变了什么呢? 木不识叮早餐加蛋靠你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wh/8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春假到了,给你们推荐这十本旅行书
- 下一篇文章: 维罗纳主场誓取帕尔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