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往春天的惊险列车
美丽风光在险途。 撰文 ZHULI “穿过草原啊,越过山川,唱到了唐古拉山,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 从青海的格尔木出发,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入藏,最终抵达拉萨。沿途风光绮丽壮美,山高水长,旅客在车厢内自由呼吸…… 如今,坐上通往“天路”的青藏线火车,使高原探险之旅都变成了一种享受。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穿越险途,修建这样一条高原铁路,堪比登天。 冰雪茫茫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荒凉、最难以通过的地区之一。平均米的海拔,几乎是珠峰高度的一半;空气中氧气含量比海平面低30%-40%,昼夜温差可达40度,令人望而生畏。 它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在过去,想要穿过这个偏远而荒凉区域的唯一方式是公路,但这样非常危险,常常面临死亡。 50多年来,中国一直梦想着建造一条铁路,将青藏高原与其他地区畅通连接起来——从格尔木到青藏高原的心脏拉萨。 但要实现这个梦想,面临着多重“不可能”完成的世界性挑战:千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一度困扰着英雄的筑路人。 然而在年,中国人接受了这个挑战,向恶劣的环境发起冲锋,历经5年时间,终于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了世界最高的铁路——青藏线。 中国的工程师团队通过突破性的工程解决方案,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创造了世界奇迹。 01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由于地势险恶、交通闭塞,整个西藏直至年,才有1千米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解放后,中央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这条“天路”分为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年开工建设,年5月建成通车(全长公里);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年6月29日开工,年7月1日全线通车(全长公里)。 创造世界奇迹的,是年完成的二期工程。这条铁路不是世界最长的,却是最困难的。在不具备施工能力的情况下,执行承建任务的中铁集团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解决千年冻土。 千年冻土,堪称高原铁路的一大“杀手”,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铁路一直是世界性工程难题,被认为是不可能突破的。 从地形上看,西藏自治区安多县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点,由此往北上溯公里,是青藏高原连续多年的冻土地带,其中较深的冻土地段长达近公里。 冻土的可怕之处在于,夏天会变成糊状,沉下去;冬天则会结冰,变硬升上去。如何在不稳定的地面上建造稳定的铁路?而且,公里轨道的一半距离,不得不经过冻土地段。 面对这个挑战,工程师们设计了从简单的方法到含有高科技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许多延伸路段,轨道铺设在铺满碎石的路基上。因为碎石之间的空间供冷空气流通,在夏天也可以保持地面凉爽。 针对更不稳定的冻土,部署了另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就是把铁轨建造在空的管道上并保持管道畅通。这是他们通过观察当地居民生活学来的方法。当地居民在空的排水管上建造房屋,平时注意保持排水管道畅通,去除各种阻塞。空的管道将房子和地面隔离开,保持较低的地面温度。只要排水管是空的,整个地基就会稳定,房子也会完好。 对于更脆弱区域,则使用了高科技解决方案,如在灌装液氨的热管内安装无数的散热片。管道部分嵌在地下,部分露出地基。由于夏季地面温度升高,液氨吸收热量,变成气体上升,在热管的顶部与空气接触后,将热量传递给空气,液化后又回流到管道底部。 在最艰难的延伸路段,地面无法承受铁路路基的重量,他们就一公里一公里地把轨道铺设在柱子上。光是把这些柱子嵌入地面就是一项工程壮举,为此还要找到一个解决方法,来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地面不会过热。 即便有如此伟大的解决方案,执行上也面临着巨大难度。 以重点工程之一南山口铺架基地为例。据媒体报道,从青藏铁路最初开始铺轨的一段时间,执行承建的中铁一局以平均日铺轨米、日架桥3.5孔的速度,不间断地将钢铁大道向拉萨方向推进。 夜以继日,他们创造了最高日铺轨米、日架桥6.5孔的记录,而这一进度与平原铺架速度基本相当。 02 破解千年冻土 建造青藏铁路时,这些挑战没有一个是在工程上有现成的解决方案的。是什么触发了工程师们去寻找在不稳定、充满变化的冻土层上建造一条稳定的铁路线的突破性解决方案呢? 他们采用了当地人常用的方法,即用管道作为地基,使房子和冻土隔开。因为他们注意到当地居民在空的管道上建造房屋,管道作为隔离,使得空气可以进入其中。 而在那些更脆弱的地区,工程师们把内部充满了液氨的管道插入土里作为热交换器,这是一个来自空调/制冷行业的点子,同样的原理被他们用来控制温度。液体制冷剂用液态的形式去除了制冷机的热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汽化后被送到冷却散热片。被“加热”的气体冷却后又变回液态。以此循环往复,每次都会带走制冷机的热量。 当大部分人面对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挑战,而没有解决方案时会放弃,并说:“这在我们行业里从来没人做到过。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但修建青藏铁路的工程师团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 以全长米、海拔米的昆仑山为例。这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年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在零下30℃以下。 施工队在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多一倍的工序。通常,在平原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但在冻土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最后再衬砌上一道混凝土。 用他们的话说,这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从而使冻土隧道施工难题得以有效解决。 03 突破人类极限,战胜“高原病” 横亘在施工队面前的,不止恶劣的气候和千年冻土,还有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以及惊险的山崩和地震,都时时威胁着他们。 这些更是令人畏惧的,在执行创新的工程解决方案时的人类极限。 据了解,青藏铁路海拔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85%左右,高寒缺氧,风沙肆虐,自然疫源多,被视为人类生存极限的禁区。 这种条件下的体力劳动很容易导致“高原反应”,轻度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血压降低,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 过去,在恶劣的条件下执行大规模工程项目导致人员死亡的例子并不罕见。比如:年代,在美国内华达州建造胡佛大坝致使名工人死亡;建造巴拿马运河牺牲了3万人的生命;而早年我国修建青藏公路时,有0多名解放军官兵遇难。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共有22.7万人参与,项目组决心把人员牺牲降到最低。 为了这样的决心,铁道部和卫生部第一次联合下文,投入近2亿元,在工程全线建立医疗卫生保障点,来保护工人的生命。据了解,铁路沿线共设立医疗机构个,配备医务人员多名,使工人生病在半小时内即可得到有效治疗。 其中包括:在隧道里设置氧气管道,4小时必须换班,保证工人有时间休息和恢复体力。 在医院,方便工人就诊。一个被称为“氧气房”的解决方案是,设置一个容纳6人、完全隔离、全密闭、富含氧气的房间,来改善工人高原缺氧的状况。 另外,考虑到一些传染疾病(如SARS和鼠疫)对工人健康的威胁,还采取了特别的护理来监测工人的卫生健康状况。 公开资料显示,青藏铁路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dx/9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永远无法逃离那条被选择好的道路丨燕京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