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磊到旧京串门做客丨北京晴雪集
撰稿丨侯磊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老北京人的待客之道是怎样的?过去人的待客、社交之道,追求的不是舒服,而是要讲礼仪,讲体面,要规矩,要样子。但他们认为,这些并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最应有的、最起码的修养。如今了,很多事情都在变通之中…… 通讯发达了,我们彼此联系紧密了,可以随时约了,但忽然间发现彼此串门越来越少了。既少了过去正式拜访时的种种习俗,也少了熟人之间进院就喊、推门就进的亲热。现在就当回到旧京,找个四合院做客一番,看看过去的讲究,也回味旧京的人情吧。 先说几点:一、贵恙了不能去串门,不传染也不行,不卫生;二、对方只有异性在家不串门,要避嫌,哪怕与异性同处一室也要开着门;三、要想好是否赶饭档子时去串门,即想好是否在人家吃饭或接受人家请客,这一点最好提前约好,否则会给人家添麻烦;四、出门先跟自家人说一声,回来后也要打个招呼,省了家人着急。 四条都没问题的话,咱们略备薄礼,串门去吧。 古代有身份的人互相串门,会乘坐马车或骡车,带着下人到对方的府上,下人传进去一个禀帖(用来报告、请示的贴子)。主人家好提前准备,再开大门迎您。因为服饰要分场合,官员有官服。对方穿官服来,自己得穿官服迎接;对方穿便装,自己可以穿便装,起码要穿大褂(长衫)。官服一般不能洗,也讲究不能起褶子,到了非正式的场合就脱下来挂在衣架上。现在没有官服了,相对正式的居家拜会,还要注重穿着,如穿衬衫、长裤、皮鞋等,起码也要穿个带领子的衣服。 大街门上有一对门环,到了人家,握住门环先拍一下,“啪”;再拍两下,“啪啪”。“啪——啪啪”地三下,这是请人开门。“当当当当当”连续不停地敲,这是报丧。还忌讳连拍四下,那是过去犯了事来抓人时拍的。大街门若是开着,走到院子里要“使声儿”,要出响动,咳嗽一声或跟街坊打招呼,告诉院儿里的人来客了,别把人家吓一跳,或正赶上对方在上厕所、更衣等不方便的时候。熟人之间不讲究的话,可以通讯靠吼,进院就喊,同样是要主人家有个准备。如果主人家在午休,或在读书、写字、玩乐器,那就在院中等一等或干脆改天再来,等人家休息完毕、放下书本笔墨乐器后再问好,毕竟上述事情都要静心,打断了毕竟不好。 主人家不论是谁来开门,打过招呼表明来意后,都会跟着对方穿过门洞,走进院落。进了人家院子以后,首先要见面打招呼:“叫人”——称呼见面的人并问好,得叫响了,叫甜了。先要到对方父母、爷爷奶奶的屋子里去打招呼,问好,甚至要见一次问一次好,您在对方家里待一天,早上见到对方长辈打过招呼,中午再见到就不认识了,那不行。否则,对方心里会看不上。尤其是老丈人,最看不上不会叫人的女婿。 迈步进了堂屋,落座以前要先把礼物送上。以前最为共识的是拎个稻香村的点心匣子,送京八件:福字饼、太师饼、寿字饼、喜字饼、银锭饼、卷酥饼、鸡油饼、枣花饼一类。因为过去的人饿了习惯就着热茶垫巴块点心,权当是下午茶了。现在人嫌点心太油太甜,怕胖,拎点心匣子的风俗淡了许多。送人酒、茶叶、水果或各种小玩意儿还是很通行的,最为雅致的是送书籍和文房四宝。不在礼物贵重,而在于别空着手。 关于送礼,先设计一个小场景: 甲:您看我带来不少又新鲜又好的水果,我们家吃不了,我给您带来了。 乙内心独白:都是剩的,你给我“端撮儿”来了? 甲的做法,在北京话里叫“端撮儿”——各种剩的东西撮一簸箕给端来了,乙肯定不高兴。其实甲没有恶意,水果肯定是好的。但这种送礼行为,主观上不是给人家买的,只是为自己家里腾地方而捎带手送礼,人家肯定不高兴。要送特意为对方挑选恰当的礼物,对方肯定记着。正式的送礼都会呈上礼单,有账房负责把礼物、礼金等记下来。专门有红色的、一格格竖着写的账本,上一栏写某府某大人或某老爷,下一栏写礼物,哪怕是送个福字对联,寿桃寿面都写上,等礼尚往来的时候还。就此多说一句,您如果认识文艺界的朋友,朋友上新戏或出新书了,朋友可以主动送您,但您绝不能张口去要。过去讲究买票看戏去捧朋友的场,拿赠票请人看戏都觉得丢人。 中式家居很注重端庄和秩序,屋内四白落地,墙上挂着斗方对联,屋内是八仙桌太师椅。正像四合院二道门影壁上的字一样:“斋庄中正”,背面是“严肃整齐”。中式家具都是木质的,坐久了不一定舒服,但很有形象。 越是有正式的事,越要坐着说。晚辈往往会站着或坐在下手。双方都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正所谓“坐如钟,站如松”。男人坐太师椅不能靠椅子背儿、踩椅子衬儿,更不能全身都瘫倒在椅子上来个“葛优躺”。要双腿呈一定角度的分开,双手扶着膝盖。若是武将家庭,坐相会一腿弯曲,而另一条腿几乎伸直,双扶着膝盖,左右胳膊都是撑起来的,仿若庙里的神像,非常有派头。就坐相而言,男子双腿分开,女子双腿并拢,除了美观,还是有男女生理方面的身体结构所造成的,据说男性并腿对生殖有影响。 言行得体、谨言慎行、不卑不亢,是待人的基本,坐着不能抖腿,站着不能倚门;否则,抖腿是“男抖贱女抖浪”,倚门是“倚门卖笑”。此外,还得“会说话”,不打岔,不废话,不犯贫,不冷场,不尬聊。刚开始主人多是些问候之语,问一声答一声;先说正事,再慢慢地进入闲谈。调门不能太高,话语不能太密,否则就成了话唠。与长辈的对话中,一般不直视着长辈的眼睛,以表示尊重。 而作为主人家,白天有客人时不能在床上躺着放乏,不能睡懒觉、打瞌睡,哪怕卧在床上还不能枕着被货垛(叠好的被子),而且地方再小也别请客人坐床上。屋子内镜子不能对着门,吃饭睡觉时不能照镜子,否则成“照妖镜”了。实在来不及收拾屋子,屋子里再脏再乱,也别当着客人的面儿扫地规置屋子,否则是要把客人扫地出门了,这都不合适。 客人要离开,主人会象征性地挽留一下,再来送客。送客是有分别的,因为人有远近亲疏。普通朋友会送出屋门就可以了;郑重一些会把您送到大街门口,挥手而别;再郑重的,要亲自送出胡同口,送到公交车站,送上公共汽车,或者为您打车,直至汽车发动孤帆远影之后才转身回家。道别时的也别说成“我走了”或“您走好”。“走了”是“人没了”的委婉说法,一般送客的都说:“您慢点走,留神。” 不经意间,我们去旧京的宅门里坐了一次客,完成了一次相对正式的社交往来。过去人的待客、社交之道,追求的不是舒服,而是要讲礼仪,讲体面,要规矩,要样子。认为这些并不是繁文缛节,而是最应有的、最起码的修养。如今社会现代化多了,很多事情都在变通之中,而反观老北京人的思维逻辑和生活方式,有很多和现在不一样的地方,都值得讨论思索一番,以面对新的北京、新的生活。 侯磊:一九八三年出生,北京人。青年作家、诗人,昆曲曲友。著有长篇历史小说《还阳》、笔记小说集《燕都怪谈》,以及文史随笔集若干。燕京书评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文章 燕京访谈:冯尔康专访葛剑雄专访 赵鼎新谈民主自由 梁鸿谈梁庄 萧延中专访 《黑人民族主义声音武器》创作者专访 扶霞·邓洛普专访 贺欣谈离婚冷静期 程猛谈农家子弟 十年砍柴、张宏杰谈帝国官场燕京讲稿:陆扬谈现代历史学|张国刚谈中西文明|华兹华斯及其时代|金冲及谈做学问|阿乙对谈斯蒂纳·杰克逊|美国通识教育 燕京书评:霍夫施塔特的对与错|怎样阅读齐泽克|男孩女性化|保罗·索鲁在中国|美国记者推动社会变革|吉卜林的晚期风格|评阿甘本《散文的理念》|马凌评《记忆记忆》|冯洁音读《文化失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uosuoe.com/llmj/9028.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一假期阅读四本游记类书籍推荐
- 下一篇文章: 波德莱尔诞辰年第一代ldquo